创新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逾一半的亚太地区极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此,亟需综合一体的创新型战略解决方案。
亚太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现已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50%。不仅如此,本地区还极易受到极端天气及相关灾害的影响,年损失额估计高达6,750亿美元,且对女性、老人、青年、残障人士、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影响尤甚。
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本地区约占到31%。道路运输业仍是本地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其中又以货物运输占最大头。
重型车辆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交通运输业碳排总量的35%,而轻型车辆则占到27%。加速交通运输业脱碳是迈向净零碳排征程上的关键一环。
本地区应携手打造有利环境,从公共和私营两大部门引资投向创收型气候项目,同时生成知识,促进创新和技术研发,以此助推交通运输业脱碳转型,并建设气候适应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要解决上述问题,本地区需采取以下行动:
推广战略性、规划型解决方案。各国与合作伙伴需要长期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非把重心放在单个的交通运输项目上,因为这根本不足以应付项目产生的各种气候问题。
对此,可分别对上中下游提供支持,包括加强政策和制度环境建设,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气候变化嵌入财政规划体系和建设流程;以及有策略地为符合气候议程的项目和计划提供资金。
支持根本性转变。在交通运输领域,为更好地抗御气候变化,本地区各国必须改善政策和制度环境。这可以借助“ASI框架”来实现。ASI即避免(avoid)、转变(shift)、改进(improve)三位一体的一整套措施,包括推动交通运输业减排的核心要素。
同样重要的是,必须通过设计等手段将气候适应能力融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之中,同时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助力弱势社区即便遭受气候影响也能逆势发展,或者通过鼓励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和减少交通流量来降低排放。这就需要采用跨行业的综合办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促进技术创新。仅靠传统技术、制度和办法是不可能战胜气候挑战的。本地区各国应当携手开展合作,深入探查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和技术,并加以论证以增进信心和扩大应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推动成员间开展知识交流。
电动出行是向低碳近零碳变革的催化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例,一直在努力推广电动公交车,传播从中获取的经验。当前,随着电动出行成本大幅降低,公共融资已将重心转向提供充电基础设施和加快私营部门对电动汽车的投资上。
动员私营部门融资。全球要实现净零转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能源或交通运输投资需相应增加三到七倍。,私营部门能够通过贡献技能和提高效率,扩大融资至所需的规模。
为破解气候难题,必须携手私营部门开展支持电动出行并与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的项目,协助进行项目设计以产生发展影响力,管理捐资方信托基金以确保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并降低风险,还要通过技术援助提升发起方的经验和能力。
在各行各业中,交通运输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能够在聚焦低碳排项目的同时确保易受气候影响的弱势群体无人掉队。从内燃机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快慢,取决于各国政策和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
本地区应携手打造有利环境,从公共和私营两大部门引资投向创收型气候项目,同时生成知识,促进创新和技术研发,以此助推交通运输业脱碳转型,并建设气候适应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行业发展局交通运输分局高级交通运输官员格洛丽亚·格里拉-泰克诺莫(Gloria P. Gerilla-Teknomo);亚洲开发银行东南亚局主任项目管理专家林珊珊(Susan 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