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育应对气候变化的四种途径
教育是推进气候变化行动的基本工具,但其潜力有待充分挖掘。
研究表明,如果中高收入国家有16%的高中生接受气候变化教育,那么,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大幅减少近190亿吨。
不仅如此,加强气候教育还有其他方面的益处。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表示,在2018年至2030年间采取强有力气候行动的国家,到2030年,能够新增6,500多万个低碳工作岗位,为全球创造不低于26万亿美元净额的经济效益。
据国际金融公司估计,2016—2030年,新兴市场蕴含着近23万亿美元的气候智能型投资机会,这些机会来自各国做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承诺。
要想实现上述益处,专业人才不可或缺,而教育则是培养相关人才的关键手段。以下是利用教育应对气候变化的四种途径:
首先,确保教育政策和气候变化政策相辅相成。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列为最大挑战,并认为教育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利器。调查还指出,在所研究的教育政策和课程体系中,有一半以上完全未提及中小学阶段的气候变化教育。
气候变化教育不仅要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全面推广至正规机构、社区和工作场所。教育系统必须增强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避免极端天气事件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校可在提高当地社区对气候和灾害风险问题的认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促进所在地行动起来,增强抗灾能力。各国在国家自主贡献和国家适应计划等气候变化政策中务必要阐明,教育是关键的气候解决方案。
只有将气候变化教育提升到国家政策高度,各国才能夯实调动气候融资的基础,推进教育部门的气候行动。
学校可在提高当地社区对气候和灾害风险问题的认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促进所在地行动起来,增强抗灾能力。
第二,培养劳动人口的绿色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对于实现公正、绿色转型及建设有韧性的经济至关重要。这在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促进疫后经济重振的一揽子计划重点是促进绿色复苏。
需要开设新课程,加强相关技能。对此,高等教育及研究工作可发挥关键作用,培养增强应对能力和气候行动的高层次人才。《欧洲绿色协议》和《韩国绿色新政》也证实了大规模人才储备的必要性。
增加技能投入十分重要,有助于实现排放合规、转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管控废弃物、提供绿色和有韧性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扩大投资,推动可持续性与数字化的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意义深远。2017年,利用人工智能及其他技术的数字建筑业(即建筑业4.0)在全球的市场规模仅为100亿美元,而2027年预计将增加到290亿美元。无论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数字农业咨询服务还是零工经济岗位,都需要广泛的数字技能。
第四,加强跨学科气候研究。其中,跨学科教育不可或缺。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2020年和2021年相继成立了气候学院,分别是两所名校25年来和70年来第一次增设新学院,凸显了教育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
提供的气候研究课程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气候领袖,生成知识解决方案。发展中国家的气候研究需要工程、建筑、农业、艺术、社会科学、管理、法学、公共政策和通信等不同学院联合发力,共同构建气候解决方案所需的各类人才库。此外,还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境设置课程。
通过上述四种途径,人们的行为模式将变得更可持续,并在气候研究课程及其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间建立更加直接的联系。为了实现气候目标,需要教育及其他各方各面紧密配合,但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主任教育专家山蒂·贾甘纳深(Shanti Jagannathan); 亚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主任气候变化专家(适应气候变化)阿吉雅·辛哈·罗伊(Arghya Sinha 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