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亚洲各金融市场相联有助于该地区应对未来危机

连接将亚洲各金融市场相联有助于该地区为应对下一场危机做好准备。 图片来源:马丁·傅(Martin Fu)
连接将亚洲各金融市场相联有助于该地区为应对下一场危机做好准备。 图片来源:马丁·傅(Martin Fu)

By Satoru Yamadera, Peter Rosenkranz

正如以往危机触发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一样,此次疫情为共同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和稳健性提供了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即在市场压力下提供金融支持和流动性的各种制度安排和机制)的必要性。金融市场的跨境联系日益紧密,但与国内市场不同的是,没有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以防止发生金融危机的全球“最后贷款机构”。

2020年3月,全球金融市场在人们对全球衰退的担忧和降低风险的渴望中崩溃。幸运的是,由于各国中央银行积极注入充足的流动性,市场已经得到复苏。特别是各央行协同努力,通过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进行货币互换和回购安排来确保美元融资,金融机构能够迅速获得外汇,以满足其短期融资需求。

然而,这些努力可能会产生另一种风险:过度依赖美联储。从事跨境活动的金融机构越来越期望美国央行能够支撑起全球市场,但央行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国内金融和经济状况。同时,新冠疫苗接种速度参差不齐,这意味着经济体的复苏速度快慢不一,而新兴经济体尤其容易受到复苏延迟的影响。美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可能会导致2013年“削减恐慌”重演,当时美国公债收益率上升引发资本纷纷撤离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新兴市场。

为减轻对美联储的过度依赖,降低“削减恐慌”再次爆发的风险,我们需要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我们应致力于达成以下安排:在各央行与证券托管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促进能够更快速地获得本币融资,例如日本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最近宣布根据“亚洲债券市场倡议”建立了双边联系。该倡议由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和韩国(“东盟+3”)牵头。

亚洲经济体金融联系的日益紧密突显出这种制度联系的重要性,因为这种联系可以帮助降低市场的金融动荡蔓延至其他市场的风险。“东盟+3”市场超过一半的贸易发生在该地区内部,区域内跨境银行业务正在增长。

长期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已帮助“东盟+3”地区克服了所谓的“双重错配”问题——即机构借入短期外币,而借出长期本币,导致其资产负债表因货币波动和期限错配而面临更高风险。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该地区的本币债券市场增长了25倍以上,总规模达到了20万亿美元。在“东盟+3”政府的努力下,该地区的金融机构已经积累了高质量的流动资产——政府债券。

“东盟+3”市场超过一半的贸易发生在该地区内部,区域内跨境银行业务正在增长。

然而,支付货币与收入货币之间以及贷款货币与融资货币之间的错配仍是一个潜在风险。贸易发票和跨境交易主要以美元结算。此外,外资银行的本地业务主要使用美元结算,但其贷款业务正在转向使用本币结算,因为越来越多的客户更青睐于本币借款,以匹配其日益增长的消费收入。除美国以外,这种错配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常见,而在“东盟+3”国家可能尤为严重,因为该地区经济体的互赖程度较高,但却缺乏像欧元区那样的单一货币。

为帮助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同时降低错配风险,“亚洲债券市场倡议”致力于在“东盟+3”国家央行的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和中央证券托管机构(CSD)之间建立联系,即“CSD-RTGS”联系。今年4月1日,日本央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了根据该倡议下建立的首个跨境、跨货币“付款交割”联网。通过这种联网机制,银行可以利用被称为“回购协议”的短期借款机制,将日本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立即获得港元资金。此前,由于跨境交易通常是通过代理银行网络的命令链执行,港元和日本政府债券无法实现同时交割。

这种联网应在整个亚洲市场推广。因为不需要美元融资,所以这种联网强化了区域金融安全网。贷款机构不必担心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因为损失可由抵押品弥补。反过来,借款人可以更容易地找到贷款机构。当市场信心恶化时,这种联网尤其有效。通过允许银行迅速获得外币来兑换本币债券,这种联网有助于减轻金融压力的累积。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目前,只有有限类型的政府债券被认定为合格抵押品。各央行也不愿接受以外币计价的债券。鉴于该地区金融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各央行和金融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正如以往危机触发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为共同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和稳健性提供了机会。日本央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之间的安排有望成为加强亚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之间联系的第一步。

作者: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主任金融行业专家山寺智(Satoru Yamadera)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经济学家彼得·罗森克兰茨(Peter Rosenkr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