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使亚洲数百万人面临食物短缺

疫情期间,各国政府需迅速采取行动,确保人们有饭吃。图片来源:亚行
疫情期间,各国政府需迅速采取行动,确保人们有饭吃。图片来源:亚行

By Manisha Pradhananga, Matteo Lanzafame, Irfan A. Qureshi

新冠肺炎疫情对亚洲粮食安全产生了广泛影响。政策制定者必须快速行动,积极应对挑战,避免当前这场危机造成长期性破坏。

疫情重创了亚洲地区的食品供应,导致无法获得足够食物维持健康和养活家人的人数骤增。其中,女性、儿童和穷人更是首当其冲。

新冠肺炎疫情用各种方式扰乱了食品供应链。疫情暴发之初,由于不确定整个地区是否即将实施封锁,人们恐慌抢购,导致食物暂时短缺、价格飙升。伴随健康风险的上升,重大旅行限制纷纷出台,造成国内和国际食品供应链中断,破坏了食物(特别是易腐食物)的供应和获取。

在亚洲中低收入经济体,中小微企业步履为艰,不仅销售额受损,确保工作环境安全的生产成本高企,而且难以获得投入、设备和食物分配系统。

这些破坏导致粮食不安全问题急剧增加。粮食安全指可在物质、社会和经济等层面上获得能够满足饮食需求和食物偏好的食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人数增加了1.48亿人,达到9.28亿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2%。

而在各经济体内部,疫情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很严重。尽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鸿沟依然明显,但新的断层线也已出现。例如,由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更高,新冠肺炎病例的比例更大,疫情更容易暴发,对出行限制更严格,故受到的影响更严重。其中,受到最严重影响的人群当属城市穷人,因为他们主要依赖非正规部门不稳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食物。

疫情还加剧了女性和弱势群体的粮食不安全。2020年,受中重度粮食不安全影响的女性比例超出男性10%,高于2019年的6%。再加上营养食品供应减少以及健康和营养服务中断的影响,预计到2022年,与疫情有关的收入损失将导致全球新增消瘦儿童930万,发育不良儿童260万名,死亡儿童16.8万,另外还将导致210万名孕产妇患上贫血。

令人担忧的是,2003-2013年,全世界十大对农业最具破坏性的气候相关灾害事件中,有六次发生在亚洲。

目前仍不清楚,2021年的经济复苏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粮食不安全的状况。不过,很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本地区的粮食不安全,或对2021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都将产生持久性影响。政策制定者必须快速行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从短期来看,通过提供粮食援助及其他社会转移支付来保护最弱势的社会成员刻不容缓。多个亚洲经济体已经开始实施粮食援助计划。菲律宾社会福利与发展部推出了一项针对穷人、残疾人和生活在偏远地区或远离食品零售店的老年人的粮食援助计划,包括向这些群体发放食品包。许多其他亚洲经济体也在实施粮食援助计划,这可能需要一些区域经济体进行积极的财政调整。

新冠肺炎疫情还凸显了能力建设在应对中长期粮食安全挑战方面的重要性。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预计将增多、影响范围变大的背景下,特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举措。

亚洲共有3.5亿户小农,他们获得的资源有限,尤其在面临不利事件时更是难上加难。据粮农组织估计,2008-2018年,在发展中经济体所有经济部门因气候相关灾害遭受的损失中,农业所占比重高达63%。

令人担忧的是,2003-2013年,全世界十大对农业最具破坏性的气候相关灾害事件中,有六次发生在亚洲。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等农业经济体遭受的洪灾——洪灾对农业造成重创,2010年和2011年的损失额分别在53亿美元和19亿美元左右。

政策措施的重点应当是构建富有韧性的食物系统和农业生计,帮助农民更有效地预防、应对和适应天气冲击。投资基于先进空间信息技术的预警系统,同时结合细分的作物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关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地面数据等,可以帮助农民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并据此制定应对方案。2019年,正是因为及时提供了有关孟加拉国北部洪水的信息,当地社区和政府才得以提前准备,确保必要的物资供应,从而大幅减少了经济损失。

最后,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提供人人负担得起的营养食物,本地区的农业政策一方面要促进生产力增长,另一方面要确保环境可持续性。

作者: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经济学家马尼沙·普拉达南加(Manisha Pradhananga)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高级经济学家马泰奥·兰扎法梅(Matteo Lanzafame)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经济学家伊尔凡·库雷希(Irfan A. Qur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