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时装业寻求新策略克服疫情影响

在亚洲,小型时装企业正尝试运用新策略摆脱疫情困扰。图片来源:伯吉斯·米尔纳(Burgess Milner)
在亚洲,小型时装企业正尝试运用新策略摆脱疫情困扰。图片来源:伯吉斯·米尔纳(Burgess Milner)

By Bagas Adhika Putra, Pitchaya Sirivunnabood

采取有利于营商的政策,并向更偏重电子商务和按需生产的模式转型,是助力亚洲中小型时装企业实现疫后复苏的关键。

纵观全世界,时装业容纳成百上千万人就业,从艺术家、模特到时装设计师、销售人员等等。不过,时装业也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为业内大部分工作都由中小企业完成。

尽管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经济体市场占有最大的比重,但其往往缺乏可靠的安全网,在刚开业的4~6个月内,净营收微乎其微,甚至为零。不仅如此,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做好迎接数字化的充分准备,导致消费者和生产厂家之间存在沟通缺口。

种种因素叠加,给作为世界主要服装生产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和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以服装业为生的劳动人口带来严重风险。以孟加拉国为例。2019年,该国成衣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84%,凸显出该国经济极易受到服装制造业衰退的影响。孟加拉国服装制造商和出口商协会称,仅2020年,该国因订单取消和暂停而遭受的损失就超过30亿美元,不仅波及到228万劳动者的生计,还致使410万从事时装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丢掉了饭碗。

此外,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全球劳工权利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高于72%的原采购商拒绝为生产厂家已经购置好的布料等原材料支付全款。

时装商品销售商和供应链也备受煎熬。其中,奢侈服装品牌首当其冲,2021年在全球损失430亿美元左右,如果算上小品牌,这一数字可能更高。2020年,由于疫情管控措施,中国时装企业无法参加米兰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导致两大时装周收入减少。尽管这些不利局面,大的时装品牌纷纷另辟蹊径,拥抱数字化。上海时装周开创了全数字化体验的先河,之后伦敦时装周也加以效仿。

然而,由于中小品牌的数字化水平欠缺,对数字化的空前依赖导致巨大的数字鸿沟。截至2020年4月,欧洲100家主要时装品牌的在线平台日访问量总体增加了45%,为其减少广告宣传活动创造了机遇。

虽然大多数大品牌都有网站,但大部分小品牌却没有。新成立的企业一般在开业后10~15周内推出在线商务,而中小型时装企业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拓展线上业务。这一事实表明,时装业,尤其是亚洲的时装业,需要弥合数字鸿沟,大规模地推动数字化转型。

在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和按需生产可成为时装业有效的发展策略。

最新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用在发送电子邮件、使用社交媒体和网上购物的时长大幅增加。这表明,政府需要支持中小型时装企业应对上述变化和在线商务增多的新情况。

亚洲各国政府应考虑开展能力建设计划,帮助时装业的中小企业将业务“搬”到线上,为品牌提供资金扶持以加快线上物流,并构建中小企业协作并进的共同体。

为了转投线上平台,时装品牌不妨从现有客源入手,扩大客户群,甚至要挖掘目前尚不网购的潜在客源。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利器包括向消费者发送相关的通知或电子邮件,利用个性化算法调整内容,倾听客户反馈并据此不断改进服务等。

自2019年以来,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网络购物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为提高销量,时装企业可将数字化策略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结合起来,增加获客渠道。

例如,2020年,中国几个时装品牌曾向客户发送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客户即可与销售代表建立联系,模仿线下购物体验。与此类似,拉丁美洲一些企业拉客户加入WhatsApp群聊,借以推广自身品牌。

供应链中断是许多时装企业面临的另一大问题。美国、日本、西欧和中国的复苏速度相差巨大。自2021年第一季度起,上述四地的消费需求已恢复至疫前水平。

不过,由于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出行限制,商品出口在生产管理方面遭遇重重挑战,故部分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时装类产品出现滞销和过剩,因为很少有人买得起。

为应对供需错配的挑战,时装品牌应考虑采用按需生产模式,只按与客户商定的设计样式和数量进行生产。从长远来看,该模式有利于改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向更考虑生态因素和财务上更可持续的生产转型。

在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和按需生产可成为时装业有效的发展策略,以促进销量增加,化解不利于发展的过剩产能,推动多条供应链采用可持续的做法。中小型时装企业应利用这些策略提升效益,推进生产降本增效。

中小企业通常没有义务积压大量库存服装,因而可以更灵活、更敏捷地作出商业决策。灵活和敏捷恰是在数字时代竞争的两大重要特质。政府必须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譬如技术和财政支持,与时装品牌携手共创长期、可持续的按需生产模式,尽职尽责地确保数字化转型顺利实现。

本篇博文最初刊载于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博客。

作者:东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院公共政策硕士研究生巴加斯·阿迪卡·普特拉(Bagas Adhika Putra)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能力建设和培训经济学家皮查雅·西里文纳布(Pitchaya Sirivunnab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