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障儿童提供优质教育“十步走”

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残障儿童受到的学业危机和疫情冲击相较大部分同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为残障儿童提供应得的全纳教育。
残障儿童受学业危机的影响格外严重,而疫情又使他们的境遇雪上加霜。在亚太地区,虽然残障儿童人数仅占儿童总数的5%左右,但却占到失学儿童的一半以上。
残障儿童拥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各国均应保障残障儿童享有优质的全纳教育,让其有机会在主流学校体系中学习,并作为社区和社会平等的一员积极充分地参与其中。
全纳教育鼓励所有儿童学有所成,无论其是否有残障、是否存在学习障碍或面临任何其他问题。它支持有教无类,倡导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推进教与学的过程。残障儿童能够与同龄小伙伴一起接受主流教育,收获新知和成长。
全纳教育要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笼统化”模式向差异化教学转变,即“因材施教”。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支持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学习,并从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无论教与学,都着重挖掘学生的优势和能力。因此,学科内容(学什么)、学习过程(怎样学)和产品(学习成果)能够做到因人而异。教师尊重每名学生的准备程度、之前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身心状态、近来所处的发展阶段或特定的学术能力。
全纳教育为每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支持差异化学习。在全纳学习的环境中,人人都能得到尊重和接纳,多种多样被视为“丰富多彩”的代名词。
对发展中国家的调查研究显示,全纳教育在差异化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初步进展,但在许多方面仍有待改进。以下建议有助于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
制定全纳教育的政策,将残障儿童纳入主流教育,尽可能地让他们与同龄人结伴学习。此外,应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赋予残障儿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适当的筛查和识别手段来确定其个体需求。
实行教育双轨制,在推动主流教育倡导全纳策略的同时,为残障儿童提供专家支持。
编制个性化的教育计划,确保已通过残疾评定的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专门指导及相关服务。
在全纳学习的环境中,人人都能得到尊重和接纳,多种多样被视为“丰富多彩”的代名词。
调整课程设置,以便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残障学习者的需求对学习内容、过程和产品进行差异化设计。在当前学校停课的形势下,这一点对于强调全民教育和不让任何人掉队也极为重要。
学习内容差异化,让残障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掌握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学习者的个体需求、能力、偏好及学习动机,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学习过程的差异化。还要寻求学习产品和成果(知识、观点、技能)的差异化,启发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呈现和表达。
改变学习环境,创建学生喜欢的学习空间(安静的角落、膝上型书桌、站立式书桌、舒适的座椅等)。此外,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辅助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各种支持。
支持教师在全纳教育领域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有信心教好接受主流教育的残障儿童。另外,考虑到复学后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支持,或需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研究全纳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从中获得启发。以“通用学习设计”为例。在科学地洞察人类如何学习的基础上,该框架旨在改进和优化面向所有人的教学活动。
携手专业团队和同业交流群,共同帮扶残障儿童。向从事全纳教育的组织和个人寻求专业知识,并吸引医疗卫生专家、民间社会组织、残疾人组织、家长协会和志愿者的参与。
确保政府扶持全纳教育的发展。政府要与残障人士和残疾人权利组织相互配合和密切磋商,更新相关政策和战略行动计划,并落实到位。
为了让全纳教育完完全全地成为现实,政府需要投入资源并开启重大变革。但从长远来看,相关投资将带来数倍的超额回报。
作者:国际教育专家埃拉·海基拉(Eila Heikkila);教育专家贝萨妮·戴维森-韦德比(Bethany Davidson-Widby);亚洲开发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教育行业中心社会部门专家尤卡·图利沃里(Jukka Tulivu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