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开展新冠疫苗接种

确保公平获得疫苗对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重启和复苏至关重要。精心设计的政策会加速亚洲经济的回升,并产生全球性影响。
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疫苗研发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截至2021年3月,共有12款疫苗被至少一个国家批准接种,且目前有90款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和印度都已自主研发出疫苗,还有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候选疫苗正在接受临床试验。此外,该地区有21个经济体已经开启疫苗接种计划。
迅速展开疫苗接种对于经济的全面重启和复苏至关重要。然而,疫苗接种计划却遭遇严重延误。目前,亚太地区的每百人接种剂量约为2剂,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每百人接种剂量超过20剂。疫苗供应仍是一大问题,对于中低收入经济体而言更是如此。尽管“新冠疫苗全球获取机制(COVAX)”已加快步伐帮助这些经济体采购疫苗,但供应问题依然极度严峻。
对于许多亚太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大规模的疫苗接种颇具挑战性。新冠疫苗是新疫苗,其中几款还需要存放在超低温冰箱中进行储存和配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现行免疫计划可能不适用于这些新疫苗,需要新的指导方案,包括调整当前计划,制定针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大规模疫苗接种方案。
要成功开展疫苗接种,还需要配备运输、储存和后勤基础设施;卫生设施能力;数量充足的医务人员;安全监测机制;以及强有力的公众宣传。
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发展中经济体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首先,应当制定国家疫苗接种战略和政策。妥善的政策将确保为批准、分发疫苗以及建立安全的疫苗市场作出适当的监管决策。各国和地区需要决定哪些人优先接种疫苗,以及如何及时、公平地分发疫苗,同时密切关注和保护最脆弱人群。
国家监管系统对于促进疫苗的采购和获取具有关键作用。薄弱而分散的监管系统可能会延误疫苗授权。要有效开展疫苗接种计划,需要为各机构和人员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和准则。
此外,还应当努力消除“对疫苗的顾虑”,提高疫苗接种率。相关措施包括通过可靠来源进行精准、明确、可信的传播,以及设置安全、熟悉、方便的疫苗接种地点。在低收入发展中经济体,可以采取财政和非财政激励措施,并辅以定期服务,从而提高成本效益和疫苗接种率。
区域性和国际性方案有助于加快新疫苗的引进工作。COVAX机制的目标是在2021年底之前向全球提供至少20亿剂新冠疫苗。但即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也无法让众多经济体达到减缓疫情传播所需的免疫水平。疫苗接种覆盖面的扩大仍然受到资金缺口、因各国准备情况不同而造成的部署延误风险以及短期供应不足的挑战。
区域性方案可以通过融资、卫生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设来帮助解决此类挑战。例如,除了通过次区域方案提供私营部门支持和援助外,亚行于2020年12月启动了价值达90亿美元的“亚太疫苗获取机制(APVAX)”,以协助其发展中成员体采购和分发疫苗。
监管机构也应当开展跨境合作。例如,东盟地区一直在努力协调其药品监管环境。
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生产规范互认、药品注册、检查和评价工作将有利于提高监管决策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疫苗的后勤保障和正确处置对于疫苗接种成功不可或缺。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全球每年有超过一半的疫苗因温度控制、物流和运输相关问题而被浪费。亚太地区的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尚未做好准备,无法应对在严苛的温度要求下迅速、安全地分发疫苗所面临的巨大后勤挑战。
接种计划的成功还取决于如何有效地为贫困、受社会排挤群体以及居住在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弱势群体接种疫苗。亚洲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
由于许多浪费是因疫苗处置不当造成的,所以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人员以及设计得当的冷链管理政策和程序。新疫苗的负责人员应接受有关不同处理要求的培训。
数字化预防接种信息和疫苗证书有助于有效监测和实施接种。疫苗接种文件的通用标准以及用于验证检测结果和疫苗接种证书的数字工具也有助于监测和实施接种计划。经过数字验证的健康状态也有助于各经济体重启经济并管理跨境传播的潜在风险。国际社会还应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提高数字化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来改善信息交流。
确保所有经济体内部和经济体之间公平获得疫苗很关键。目前,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着如何在短时间内为大部分人口接种疫苗的巨大挑战。然而,如能克服挑战,给亚洲和全世界带来的回报将远大于挑战。
成功的疫苗接种计划将大大降低新一轮疫情暴发的风险,是实现经济重启和复苏的重要因素。由此产生的收益不仅惠及经济部门,还可以终结教育和卫生系统的混乱状态。
要确保所有民众和国家——无论贫富——都能公平公正地获得有效的预防接种,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长期和反复发生大流行病的风险,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摘自亚行政策简报《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做好准备》。
作者: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处处长朴信永(Cyn-Young Park);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经济学家金基珍(Kijin Kim);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高级经济学家马蒂亚斯•赫布尔(Matthias Hel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