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的饮食习惯正在改变,将给环境带来显著影响
这些图说明了亚洲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迈向环境友好型和可负担的可持续、健康饮食的必要性。
农业对于亚太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20世纪60年代,食物供应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该地区大多数经济体都在设法努力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许多经济体依赖于粮食援助,而供应短缺和投机活动则导致一些经济体发生粮食危机。
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使该地区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还释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2018年,该地区(目前其人口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人均每日卡路里摄入量从1961年的1,245千卡提高到1,914千卡。尽管取得了这一进展,但不同形式的营养不良现象依然存在,如儿童发育迟缓和消瘦),即便该地区许多地方的肥胖率都在上升。
今天,该地区的农业面临着另一种食物供应挑战。更高的收入和日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如今的消费者更喜欢多样化的饮食,而不再依赖于大米和小麦等传统主食。人均大米消费量已趋于平稳,而水果、蔬菜、蛋类、乳制品以及肉类和海产品的消费量则在增加。
尽管1961年至2018年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谷物消费量有所增加,但其在饮食中所占的总体比例已下降。肉类和畜禽产品的比例从1%上升到4%。这意味着每人每天从肉类中摄取的蛋白质已从1.5克提高到10克,增加了6倍以上。然而,这仍远低于非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34.6克的平均水平。
1961年至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人均每日卡路里摄入量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205千卡。谷物在饮食中所占比例仅为46%,而肉类和畜禽产品所占比例则从1961年的区区3%上升到2018年的21%。这意味着人均摄入量从1961年的1.1克增加到2018年的19.7克,增长了20倍。
为满足这些不断变化的食物偏好,该地区的农业将不得不从传统的主食作物生产转向水果和蔬菜等高价值作物生产,以及牲畜和水产养殖。这将意味着资源密集型生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如图3所示,畜禽产品会造成更多的资源足迹,特别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和水资源利用方面。
为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转向社会可接受的和经济上让所有人负担得起的可持续和健康饮食至关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些方法包括:提倡以植物类产品为主的饮食,减少红肉消费,促进从可持续资源中获取鱼类,在整个供应链中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等。
本博客基于最近发布的《2021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主题章节“亚洲农业转型”的数据。
作者: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经济学家马尼沙·普拉达南加(Manisha Pradhananga); 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研究助理达里尔·纳瓦尔(Daryll Na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