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住疫情和全球动荡考验,亚洲供应链尽显韧性

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助力下,亚洲较世界其他地区更好地经受住了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保持贸易往来非常重要,故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疫情造成了供需错配,导致全球需求从服务转向商品。这样一来,在全球复苏的同时,供应出现中断。
不过,亚洲受到的影响小于其他地区,这反映在2020年2月至4月间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仅有小幅增长。自2020年5月以来,配送时间一直稳定在比较适中的水平上。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泰国,现有的配送速度已快于2016-2021年间的全球平均水平。尽管韩国、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的配送时间有所延长,但依然短于欧元区、美国及其他几个发达经济体。
为何亚洲的供应链中断不及其他地区严重呢?原因有三。
第一,就需求从服务向商品转变而言,亚洲不如美国。2021年,亚洲地区的服务活动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出行限制的牵绊。尽管服务性消费支出有所下降,但转而对商品消费的提振作用不及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1)亚洲发展中国家可支配收入的恢复速度落后于发达经济体;(2)美国财政刺激的力度更大,尤其在直接向居民发放现金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第二,一些亚洲经济体处于供应链上游,未受到供应链瓶颈的波及。不管价值链哪个环节上出现瓶颈,都会影响到下游行业。可以说,上游行业更不容易遭受中断的影响。此类上游行业包括电子零部件制造业,而这恰好是亚洲几个经济体的经济支柱。
第三,本地区受运费持续上升的影响也较小。2021年,从曼谷到亚洲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运费大多保持在疫情前费用的2.5倍左右。相比之下,由于从中国到发达经济体的运输需求增加,货运费也随之水涨船高,最高点出现在2021年9月,达到疫情前费用的15倍。
相对而言,亚洲一直保有韧性,但也并非完全固若金汤。自2011年11月中旬起,亚洲洲内运费节节攀升,到2022年2月末已达疫情前的4.7倍。成本上涨反映出以下两点:一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肆虐,造成港口停摆;二是资源纷纷流向更有利可图的航线,可供使用的集装箱及船舶数量减少。
受俄乌冲突影响,2月中下旬,中国发往欧美的货运费再次上涨,而亚洲洲际运费没有变化。
俄乌冲突将使供应链危机雪上加霜,因为这两个经济体均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国。俄罗斯联邦钯出口占全球市场的24%,镍出口占23%;乌克兰氖气供应在全球占比高达70%。钯、镍和氖气都是制造催化转换器、电池和半导体芯片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一旦供应受限,亚洲乃至全球汽车行业和电子行业所承受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
海运费用高企,承运商不得不扩大过境俄罗斯的铁路运输服务。但由于俄罗斯铁路公司受到制裁,目前,此路线面临风险。俄罗斯领空禁飞以及往返大多数黑海港口货物预订的暂停,导致当前面临的运输挑战更加错综复杂。
那么,供应链中断的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短期来看,上海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疫情封控严重贻误船舶装卸。由于船舶等待装卸的时间变长,减少了全球存量运力,推高货运成本,加剧供应链中断。
中期来看,运输瓶颈或因全球商品需求下降而得到缓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随着各经济体逐渐摆脱疫情困扰持续复苏,消费者需求将重新转向服务。但是,商品需求可能只呈逐步下降之势,且可能仍高于疫情前的水平。最后,在商品消费重归正常后,补库存将在一段时间内增加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如果全球商品需求保持强劲,随着去年预订的船运开始交付,运输压力将从2023年起开始缓解。
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对确保全球经济韧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困难时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中断是抵御冲击的关键。为缓解供应链中断的情况,各国政府可加大工作力度,取消不必要的贸易障碍,增加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商品过境畅通无阻。
作者:亚行贸易经济学家朱尔斯·胡格特(Jules Hugot);经济研究员和数据分析师雷兹勒·普拉茨(Reizle Plati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