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民融资有助于满足亚洲基建资金需求

亚洲有大量侨民散居在全球各地,其中有许多高技能、高学历和高收入人才,构成解决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发展需求的资金来源之一,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极其庞大,每年高达1.2万亿美元。要使经济更具竞争力和韧性,沿着更快速、更包容的轨迹增长,还有一些因素不可或缺。如果把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的话,上述需求额将跳涨至2.1万亿美元。
不过,政府的基建投资预算非常有限。在不少经济体,政府的税收收入不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以印度、菲律宾和巴基斯坦为例,2022年,分别在12%、14%和10%左右。
而且,许多国家的公共债务已处于前所未有的高位,引发对债务是否可持续的担心。世界银行称,中低收入国家的外债总额在过去十年翻了一番,2021年已达9万亿美元,占到国民总收入的26%。
各国政府无法依靠国际、双边和多边捐资方来填补资金缺口,因为这些捐资方的资源也很有限,而对其资金的争夺却十分激烈。因此,亟需更具创新性和综合性的融资手段,包括通过公共—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关系(PPP)促进私营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鉴于各国有数量众多的侨民散居在全球,解决方案之一是深挖侨民的融资潜力。关于侨居国外(特别是美国、英国和中东地区)的亚洲人的现有资料显示,其中大部分人都属于受过良好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收入颇丰。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其既有才干又有资金来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出一份力。
每年,英联邦国家的侨民投资潜力约合732亿美元。据估计,其中可投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金额分别在每年44亿美元、37亿美元、184亿美元和15亿美元(英联邦秘书处,2017年)。如此庞大的数字不容忽视。
侨民融资是一种创新的市场化融资机制,为创收项目提供资金。
一直以来,移徙工人和侨民习惯将收入所得汇回国内,在养家的同时也支持经济增长、减贫事业和人力资本发展。2017—2021年间,亚洲散居侨民对全球GDP的平均贡献率在0.5%左右,这主要是通过汇款实现的。不仅如此,侨汇资金还有助于推动贸易和投资,刺激商业发展,传播新知识和新技能。
侨汇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同样也显而易见。过去四十年,官方发展援助资金额与侨汇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此外,汇款流入的稳定性最强,可在危机期间提供一定的逆周期缓冲。
一些劳务输出国,包括印度、以色列、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已经成功开发出相应的金融工具,通过发行散居债券达到充分利用本国侨民资金的目的。以色列从1951年以来每年都会发行散居债券,印度自1991年起已经发行了三次散居债券。两国借此共筹集到超350亿美元资金。
散居债券能够满足特定需求。如果侨民投资者出于爱国情怀愿意接受较低的回报率,可折价发行债券,以吸引政府及其他投资者。
作为一种创新的市场化融资机制,侨民融资可为一些国家的创收项目提供资金。根据基础设施投资的不同性质,融资可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投资等方式实现。
展望未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政府,特别是劳务输出型经济体政府,必须借机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夯实自身的财政状况。为此,政府必须配套适当的政策。
政府还须引入多边开发银行等值得信赖的中介机构,克服侨民对制度体系缺乏信任的问题并因应各类监管挑战。依托侨民融资计划,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将变得更富有成效,更好地解决人力和资金急缺的问题,拓宽进入全球市场的渠道,并提高整体的生产能力。
积极有效的合作也将提升发展进程的透明度和包容性,符合广大侨民的一致愿望。
作者:经济分析师、发展事业从业者德万·阿纳斯·穆斯塔克(Dewan Anas Mushtaq);亚洲开发银行中西亚局主任经济学家贡图尔·苏吉亚托(Guntur Sugiyar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