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四模式”

生活垃圾管理新策略试点在中国山西省取得成功。图片来源:亚行
生活垃圾管理新策略试点在中国山西省取得成功。图片来源:亚行

By Mingyuan Fan, Yuwei Xue

通过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山西省开展调研,洞察了农村地区如何破解环境卫生和生活垃圾管理难题,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管理。

亚太地区有许多地方面临着与生活垃圾相关的重大挑战,中国也不例外。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厨余垃圾、包装材料、废旧器皿、树叶杂草、废纸、渣土和居民粪渣等。

在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往往还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畜禽粪便和庭院或园田固体废弃物等。

垃圾产量越来越大且组分多样,相关基础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再加之人口分散和地形复杂增加垃圾收运难度,这些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问题愈发复杂化。

此外,财政资金有限,缺乏认识,法规条例执行不力叠加政府支持不足,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造成生态退化并带来健康风险。

在许多地方,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方法处理。一旦处理方式失当,就会导致生态退化和健康风险。这高度表明需要因地综合施策,统筹兼顾基建投资、社区教育、政策支持和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按需定制等方面。

因此,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成为改进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农村生活垃圾至少应分为以下五类: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一般垃圾和渣土。

笔者研究发现,可回收垃圾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之比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比。

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可持续管理,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与当地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技术,避免“一刀切”管理。

就此而言,各村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具体需求,编制本村的生活垃圾管理专项规划。

必须在考虑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精挑细选出适当的生活垃圾管理技术模式。相关因素包括垃圾组分和特性、垃圾产生量、村镇人口分布、气候条件、地理特征、经济状况、技术承负能力和农业需求等。

为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农村生活垃圾至少应分为以下五类: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一般垃圾和渣土。

本研究以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为重点,通过在山西全省选择典型村庄为试点,论证了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领域四种成功的技术模式。具体分为:

生活垃圾在县一级集中管理:该模式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有利于生活垃圾收运统一化和处理集中化。在县域内建设一系列终端设施,用来收集和处理全县农村的生活垃圾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管。

这一模式适用的村镇具有如下特点:人口非常集中,地形较为平坦,交通十分便利;距县级终端处理厂不超过50公里。终端处理设施最好是生活垃圾焚烧厂,以减少占用县城昂贵的土地资源。

生活垃圾在县村两级集中管理:在县级层面,以“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为重点,从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有机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经堆肥处理后,施用于当地农田。瓷砖和陶瓷等无机材料则在低洼处就地处理。

这一模式适用的村镇具有如下特点:人口相对分散,生态农田充足,交通便利;距县终端处理厂略大于50公里。

下放生活垃圾管理权到镇一级: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基础上,村镇已建成分散式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除有害垃圾需经县一级集中处理外,其它垃圾则原地处理和利用。

这一模式适用的村镇具有如下特点:地处偏远,人口分散,生态农田充足,但交通不便;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距县级终端处理设施远多于50公里。

生活垃圾跨县域、跨镇域统筹管理:该模式不再囿于县与县之间的行政区划界限,致力于生活垃圾的综合管理。其纳入考虑的因素有村镇之间的距离、地形地貌和交通状况等。该模式建立在模式1、模式2和模式3的技术基础之上。 

这一模式适合市场化运作,要求编制区域性生活垃圾管理专项规划。

随着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鉴于此,非常需要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工作,改进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保障生活垃圾原地和异地处置的安全性,并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

对中国其他地区和面临类似问题的亚太发展中国家来说,以上四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行业发展局农业、粮食、自然和农村发展分局主任水资源专家樊明远;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国际咨询中心主任、副研究员薛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