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作方法,加强国际合作,守好米价

长期稳定大米价格需要可持续的水稻种植方式。图片来源:温光元(Quang Nguyen Vinh)
长期稳定大米价格需要可持续的水稻种植方式。图片来源:温光元(Quang Nguyen Vinh)

By Pilipinas F. Quising, Shiela Camingue-Romance

近来大米生产和贸易屡受扰动,叠加各种不利的气候条件,推高了全球大米价格,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形成冲击。为确保大米稳定平价供应,长短期战略均不可少。

在全球粮食市场上,大米的重要性基本上无可比拟。除作为主食外,大米更是数百万民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特别是在亚洲,大米占居民日常热量摄入的70%,且在部分经济体的食品价格篮子中占相当大比重。

尽管如此,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发布的《2024年亚洲发展展望(四月版)》显示,近期大米市场出现波动,价格飙升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增幅达到惊人的38%。这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实施出口限制,不利天气条件破坏大米生产,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给农业整体走势蒙上一层阴影,均是造成这种情况的诱因。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为稳定国内食品价格,印度于2023年7月开始禁止出口除巴斯马蒂香米以外的一切白米。虽然站在印度本国角度尚可理解,但此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印度在全球大米贸易中占据很大份额。

雪上加霜的还有不利的天气模式,包括屡创纪录的高温及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异常干旱的天气。降雨减少导致作物损害和农业生产率下降,农民甚至不得不弃耕抛荒,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短缺局面。同时,由于担心厄尔尼诺现象会长期影响大米生产,一些大米出口国选择囤积大米,带动全球米价大涨。

大米进口国国内可深切感受到全球米价飙升的影响,特别是在大米占本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食品篮子很大比重的国家。本就脆弱的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他们不得不将家庭预算的一大部分用于购买大米,导致粮食更加不安全,营养不良的威胁也越发严峻。

对2024年的预测表明,全球大米市场的艰难局面还远未结束。尽管3月份大米均价小幅回落至每公吨613美元,但同比仍高出29%。厄尔尼诺现象或将一直持续到第二季度,而拉尼娜现象又恐接踵而至,这些都不断威胁着大米生产。干旱叠加季风季降雨不足预计将导致印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国等大米生产大国减产。

为破解当前困局,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必须综合施策,从多方面着手解决各类中短期问题。如果一直被动回应,而不是主动出击,往往在短期内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长久之计,反倒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在短期内,可提供有针对性的补贴,确保弱势群体买得到、买得起大米。通过增强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监管,可防止有人操纵价格或囤积居奇,从而稳米价、守公平。

中期来看,大米战略储备可在动荡时期起到缓冲作用,稳定供给与价格。不过,高效的管理、透明度以及适当的存储和分销基础设施对于确保有效性、防止大米腐烂变质以及保证储备大米的质量和可及性至关重要。

推广一体化的水稻可持续生产方式,投资于现代化创新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鼓励种植多样化作物,能够提升生产率,增强作物抵御气候不确定性的能力。

开展区域和国际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各国可通过协同发力,加强政策协调,扩大贸易开放程度,允许生产者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等手段,改进对大米价格的管控,减轻米价波动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通过促进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实施重点突出的干预措施以及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援助和技术专长,亚太国家可有效培育稳定可持续的大米市场。

全球米价暴涨在带来艰巨挑战的同时,也为创新、合作和主动式决策提供了机遇。为攻克时艰并建设面向未来的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大米市场,我们不妨尝试了解根本原因,化解当前关切,向长期性解决方案投资。

作者:亚行经济研究和发展影响局宏观经济研究处高级经济官员皮利皮纳斯·F.·基辛(Pilipinas F. Quising)亚行经济研究和发展影响局宏观经济研究出经济官员谢拉·卡明格-罗曼塞(Shiela Camingue-Ro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