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升温困境,守护女性健康

非正规就业女性尤其易受酷热天气影响。图片来源:亚行
非正规就业女性尤其易受酷热天气影响。图片来源:亚行

By Zonibel Woods, Micaela P. Agoncillo

极端高温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尤甚,并在更广泛的层面造成社会经济后果。对此,亟需采取促进性别平等的适应战略。

经过不断调整,亚太地区数十亿居民才适应季节性高温没多久。但极端高温之下,人们越来越有性命之虞。当前,暖和天气出现得越来越早,带来持续更久、强度更大、频率更高的热浪,致我们所有人于危境,特别是老幼妇孺、户外工作者、非正规劳动者和往往无法获得避暑降温措施的低收入人群。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被极端高温夺走的生命超过其他任何气候相关灾害。据估计,2000年至2019年,全球每年有48.9万人的死因与高温相关,其中近一半发生在亚太地区。

然而,极端高温的影响不止限于死亡。高温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它在致人死亡之前,就已经严重侵害到身体健康。高温事件可能重创人类身心和情绪,引发严重后果,但人们对相关症状既不易察觉又知之甚少。

如在高温热浪来袭时,心脏会加大泵血力度和速度,促进血液流向皮肤以通过汗水蒸发散热。而心脏过度负荷或导致包括心脏病发作等在内的严重心血管问题,这种影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高温热浪还会引发热衰竭、热晕厥(高温导致的昏厥)、热痉挛和热疹等其他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虚弱无力、全身发冷、皮肤变凉没有血色,如不及时处理,严重的可发展成热射病。

当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不堪重负,核心体温迅速升高时,就会发生热射病。出现思维紊乱、抽搐和意识丧失等症状时,必须立即寻求医疗救助。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会大幅增加患上热射病的风险,对于缺少避暑降温措施的人群来说更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获取降温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估计女性较男性少60%。

调查表明,高温暴露会增加女性、65岁及以上人群、居住在热带气候地区以及中低收入国家人们的患病和死亡风险。如不及早采取行动应对这些风险,到2050年,与高温有关的心血管死亡人数可能会增加两倍以上。

此外,极端气温和空气污染相叠加,对健康构成重大风险。研究显示,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死亡率上升21%。另有调查表明,在南亚地区,仅空气污染一项就使人均预期寿命缩短五年以上。2023年,越南和泰国的气温一度分别飙升到44.2°C和43.5°C,同时还伴随着持续数周的严重雾霾,大幅增加了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

这种综合效应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尤甚。空气污染与流产、妊娠并发症、死胎和卵巢癌发病率上升有关。不仅如此,孕妇所暴露的温度每升高1℃,死胎、早产、先兆子痫和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极端高温还会造成荷尔蒙分泌失调,使女性在生命不同阶段面临的生殖健康挑战更加错综复杂。

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农业工人多为女性。长期以来,发生在农业工人中的肾功能受损并发展成为慢性肾病与其户外高温暴露脱不了干系。工作场所热应激干预措施,如规定休息时间、固定工作时长和休息—荫凉—补水(RSH)干预等,显著降低了热风险并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力。

优先关爱女性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关系到韧性可持续未来的建设。

除对身体产生直接危害外,高温热浪还会导致严重的情绪和精神负担。睡眠质量差和降温费用过高造成的经济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加剧人们的焦虑和压力水平。高温热浪中所处境遇的明显差别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当有条件的人尽享空调带来的凉爽时,贫困女性甚至连最基础的降温手段都享受不上,比如树荫、通风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空间,或者看似简单却又实属“奢侈”的小风扇。我们前不久曾到访柬埔寨,当时全国正遭受高温热浪的“炙烤”。途中我们听到了有人在夜里因无法逃离酷热而崩溃大哭的真实故事。

事实上,围绕空调的争论凸显了一种道德困境。曾是奢侈品的空调现已成为众多家庭的必需品。正如气候专题作家杰夫·古德尔(Jeff Goodell)所言,空调尖锐地将社会划分为“凉爽一族”和“遭罪的人”。他的这一描述恰如其分。

古德尔指出,空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免受暑热之苦,但也大幅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加剧气候变化,反倒使防暑降温需求不断增加。这属于典型的“公域悲剧”现象。在这种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苦的情形下,由极端高温激化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显得尤为突出。

在应对这场危机时,应考虑三大战略原则:

第一,必须将今后极端高温状况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视为与社会经济脆弱性息息相关的一大问题。要应对女性面临的风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了解并整合与性别有关的差异;公共卫生计划要虑及女性的具体需求;通过女性使用的沟通渠道发起专门针对女性的信息宣传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以及打造满足女性安全和隐私需求的避暑场所。

第二,在管理高温诱发的疾病和健康风险时,需要跨部门通力合作。为此,应以早期预警系统为依托,为女性和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具体支持,扩建城市基础设施以增加避暑场所和绿色走廊等。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贫困人口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冲击最大,而改善城市规划对缓解热岛效应必不可少。

要适应高温,需落实劳动者保护条例等干预措施,但此类规定需要考虑到性别差异。以改变排班安排为例,可能会对肩负照护职责的女性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劳动者高温热浪天气权益保障法应当满足女劳动者的独特需求,赋予她们饮水、乘凉、穿戴防护服、定期休息和防暑降温的权利。

第三,在助推医护人员做好准备有效识别和管控高温相关疾病方面,卫生部门扮演着关键角色。这意味着要为基层工作人员、应急响应人员和妇产科医师等提供专门培训和技能发展途径,重点关注高温对妇女儿童的影响。

此外,卫生部门还应为弱势群体提供电话回访服务,并部署移动医疗服务,破解阻碍女性获得相应服务的难题,其中包括因遭受性别暴力而需心理健康或支持服务的女性。旨在减轻极端高温状况影响的举措还应将妇女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特殊营养需求考虑在内。

很明显,我们亟需采取促进性别平等的可行措施来适应极端高温。我们对极端高温巨大影响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凸显出有必要投资于知识和数据以为如何应对这场新兴危机提供依据。

优先关爱女性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关系到韧性可持续未来的建设。通过关注这些方面,我们可确保所有人都能扛住不断变化的气候所带来的重压。

作者:性别与可持续发展交流专家米凯拉·阿格奇洛(Micaela P. Agoncillo)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局性别平等处高级社会发展专家(性别与发展)佐尼贝尔·伍兹(Zonibel W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