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区变身可持续“海绵城市”将惠及全球

紧凑型低碳城市对步行和骑行者都非常友好。图片来源:亚行
紧凑型低碳城市对步行和骑行者都非常友好。图片来源:亚行

By Stefan Rau

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设计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实践表明,打造一体化、布局紧凑的海绵城市对推动低碳发展和建设气候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全球80亿人口大多生活在城市。城市创造了大部分的经济产出,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更高,城市在温室气体排放和废弃物产生方面也占大头。此外,气候变化对城市地区的影响最大。

城市密度与私家车使用率直接相关。调查显示,在密度低的城市地区,人们经常开车前往近郊和远郊,行驶途中产生大量碳排放。

而在密度较高的城市,人们更倾向于步行、骑行和选乘公交。这些出行方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这个例子表明,可持续城市是全球公共产品;反之,不可持续的城市则是公害。

因此,城市及广大居民如何规划、建设和日常使用城市是气候变化行动的核心。让我们支持选择低碳和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居民,保障他们少受或免受气候变化的危害。那么,在中国,我们能做些什么?

大约66%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和周边地区。特别是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百万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战略性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尽管如此,重大挑战依然存在。

中国的城市发展一直采用基于向郊区大规模扩张的供给侧模式。由此,工业用地和基础设施、住宅用地和居民楼以及商业空间的供应严重过剩。这虽在全国都属于普遍现象,但供需错配的问题带有地域性特征——小城市和小地方通常供给更盛。

紧凑型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模式根据战略性原则打造,不仅能够增强气候适应能力,还能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增长已经放缓,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人口除老龄化外,数量也呈迅速减少之势。众多城市和周边地区已经出现人口下滑,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来加以应对。

中国是碳密集型的城市模式:即横向扩张,基于土地使用分离,为人们从家到工作、学习、购物和娱乐场所创造出行条件。

此模式建立在城市超大街区和宽阔道路的基础上。这导致在城市地区步行和骑行都非常不便,甚至产生不必要的交通和交通堵塞。

机构责任经明确界定,分配在国家、省和地方各级的不同职能部门间。现有规划和工程规范的定义非常清晰。不管是研究和设计院还是建筑行业都对供应侧碳密集型模式司空见惯。

部门划分面临孤岛挑战,需要提升跨部门合作的效力。系统惯性相当大。因此,要想把船驶向新的方向困难重重。对此,必须加强机构建设,构建有效的机构间协调机制。

紧凑型海绵城市将成为适应气候的低碳城市。在紧凑型海绵城市,人们相对远离洪涝和城市高温风险,

展望未来,究竟如何更新改造中国的城市地区,使城市模式更可持续?人们正围绕多种有效策略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下面将着重阐述紧凑型城市和海绵城市。

紧凑型低碳城市。紧凑型城市遵循公交导向式发展原则,以高密度、混合利用、公共交通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完善有效为特点。紧凑型城市对步行和骑行者均很友好,既安全环保又有吸引力;公园和街边植树绿化城市。

你可以住在工作地点附近,也可以在住所周边购物。你可以在住所附近上学和看病,仅需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即可快捷安全地到达。出于便捷和效率,你可以选择步行和骑行。这些都可以减少碳排放。

紧凑型城市是一片低碳城市区域最具战略性的原则,因为其决定了城市形态;各层面设计得当的话,能够减少交通运输和供暖制冷需要的能源;还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紧凑性需要与适应能力、资源效率、健康卫生、宜居等理念相结合,因为一体化是可持续、包容性和有竞争力城市的基本原则。

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造的海绵城市极富适应力。海绵城市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建设气候适应能力。在建设城市时,我们会在以前的绿地上建造道路、房屋、庭院、广场和停车位。雨水不能渗入地下,而是在硬化路面上溢流。

我们需要建造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排水管、沟渠和运河等,以收集城市径流并最终排入河海中(希望已经过处理)。随着气候不断变化,暴风雨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在更短时间内更多雨水倾泻而下。

海绵城市重造具有收集和留存雨水功能的绿色空间,方便雨水渗入地下和(或)留作日后循环再利用,并慢慢释放到河流中。这可减少排水系统待处理的降水量。在猛烈的暴风雨(预计发生频率会逐年增加)来袭时,城市地区很短时间内的雨强会非常大。

海绵城市具有适应能力强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双重益处。因此,海绵城市也属于全球公共产品,而不仅仅因适应能力只惠及当地和所在地区。

紧凑型海绵城市将成为适应气候的低碳城市。在紧凑型海绵城市,人们相对远离洪涝和城市高温风险,并因为城市绿色美观和安全便捷而选择步行。大家喜欢在人行道、广场和公园见面。会习惯于步行和骑行,在公园玩乐和运动,沿着河边绿道散步或慢跑,观察蝴蝶的飞舞,聆听鸟儿的歌唱,体验皮划艇的畅快淋漓。因此,如果设计得当,紧凑型海绵城市不仅更有益健康和关爱老人,还能提升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住在如此安全的城市,很少有人会选择外迁,在异地为潜在的气候移民建造基础设施和房屋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

这类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采用紧凑型城市原则,将成为能使中国乃至世界受益的全球公共产品。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行业发展局主任城市发展专家饶士凡(Stefan R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