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灾后重建得更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直非常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图片:亚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直非常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图片:亚行

By Ilan Noy, Benno Ferrarini, Donghyun Park

灾后“重建得更好”通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例子表明,这是可以实现的。

“重建得更好”多指通过宏伟的重建计划,从灾害中完全复原,并且使重建后的状况比灾前更好。由于这一概念定义模糊,即使并未取得长期成果,政策制定者们和分析师们也可宣称已实现“重建得更好”。的确,关于“重建得更好”的积极证据较少,但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卓越的成功案例。我们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灾后重建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及其他未受灾害影响的各省政府非常及时地提供了大量援助。

2008年5月12日,中国西南地区爆发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并伴有多次余震。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该县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西北92公里处。此次灾害波及10个省市,其中四川省受灾最为严重,死亡率和发病率高达99%。在四川省受灾区域中,山区灾情最为严重,这些地区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 属经济欠发达和贫困地区。成都、德阳、绵阳等更发达的城市地区也受到了冲击。地震造成8.7万多人死亡或失踪,近37.5万人受伤,大量人口无家可归。

受灾地区的房屋、财产、铁路运输、供电、供水和卫生设施、医院和诊所、道路、建筑物和通讯网络被严重损毁。据估计,重建总成本为1万亿元人民币,接近于四川省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9%。绝大多数受灾家庭和企业并未投保,这在中低收入国家的灾难中很常见。

[tweet="中国中央政府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ADO2019 #disasterresilience" text="中国中央政府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2009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汶川地震,政府批准了一项价值4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其中25%用于地震重建。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项财政互助计划,将富裕省份与受灾县配对,要求富裕省份拨出省政府收入的1%用于援助配对县的灾后重建。这些资金加起来远远超出了受灾县最初的预算。截至2009年9月底,国内外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捐款数额已达到797亿元。

得益于大规模的重建支出,除2008年受地震和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增长略有下调外,四川省人均GDP在2008年地震发生期间和之后均未有明显变化。促进宏观经济快速反弹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建筑业,自2008年以来,建筑业增长迅速,即使在震后重建热潮过后数年内仍保持强劲增长。

通过分析地震发生10个月后对3,000户农村家庭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虽然家庭资产和收入损失巨大,尤其是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由于政府向受灾家庭提供了大量补助,2008年这些家庭的人均收入比2007年高出17.5%,贫困率实际上也从34%下降到19%!在分析不同来源的家庭收入详情后,调查得出的实际结论如下:地震后,家庭的平均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评估“重建得更好”的有效性有四个基本标准:安全、迅速、包容性和长期经济潜力。有证据表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在迅速和包容性两项标准上表现突出,尽最大可能保障了震区的长期经济潜力。最重要的是,从汶川灾后重建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协调各方力量以及投入大量资源,对于实现“重建得更好”不可或缺。如此巨大的资源投入属于特例而非常态,可以赋予社区灾害应对及恢复能力,即便是面对最严重的灾害。

本文基于亚行《2019年亚洲发展展望:加强灾害应对能力》报告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