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冠疫情之机,重建更强大、更智慧的未来

疫情为亚太地区实施改革、增强韧性提供了契机。
过去60年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该地区在全球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从1960年的4%提升到2018年的24%,同时贫困人口大幅下降。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在一定程度逆转了这一成果。去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出现50年来的首次经济萎缩。如果没有暴发疫情,该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将从1981年的16亿下降至2020年的1亿左右。疫情却使该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预计新增7,800万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一年里,全球感染人数超过8,000万人,死亡人数达180万,全球产出倒退两年多。现在,疫情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新一波感染浪潮已经到来。据估计,去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今年则为3.6%~6.3%。
尽管疫情给亚太地区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但也为该地区实施改革、增强韧性提供了契机。以往的危机告诉我们,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善于学习和适应,每次极端事件都能激发重大的政策变革。
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应当再接再厉,因为持续的疫情以及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仍然威胁着该地区半个世纪的奋斗成果。
1997—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距今不到一个世代,它对宏观经济构成了巨大挑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随后几十年的政策框架。那场危机影响了亚洲经济体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监管方式的发展,促进了亚洲经济体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
我们可以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转化为重建更智慧未来的契机。
那场危机还促使亚洲经济体通过储备积累来加强自保,并且普遍采用更为审慎的方法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为增强金融稳定性,亚洲地区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了正式的区域框架——例如加强“清迈倡议多边化”安全网。
该地区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培育本币债券市场,以缓解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进一步调动本地投资者群体,并增强金融市场的韧性。截至2021年3月底,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本币债券市场规模达到20.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9%。
当前的疫情危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导致贫困和不平等加剧,这凸显了有效的抗灾政策对减轻短期和长期影响的重要性。这场疫情表明,灾难可以给最脆弱人群造成严重伤害,它长期存在,并且跨越国界。这场经历凸显了备灾、快速精准响应、可持续复苏和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将更多资源用于防灾备灾而非灾害响应,可以带来多重发展效益。对具有气候适应型和抗灾能力的基础设施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和投资,可以降低人类暴露于各种灾害的风险以及面临灾害时的脆弱性。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可以扩大其保险机制的普及性和可及性。此外,可以制定全面的重建计划和战略,使卫生系统更具韧性。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所有部门,但它对贫困人口、弱势群体以及服务部门的影响尤为严重。加速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微型企业进入供应链,并改善消费者福利。投资于数字化就绪度并开发数字经济所需的技能,将有助于减轻疫后结构性变革对工作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各国政府应确保为方便、可负担的宽带和光纤网络提供充足的投资,同时制定具有适当激励和治理机制的有效监管制度,包括公平竞争政策。此外,应对那些因灾难而失业或暂时被解雇的人员以及未来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发展投资。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转化为重建更智慧未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