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亚洲经济能够多快复苏?
疫情给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挑战。虽然经济复苏的形态尚不明朗,但政府和货币政策主管机关制定的积极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复苏。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动严重萎缩。尽管目前已经出现一些复苏的“萌芽”,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之路仍不明朗。
最近出版的《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报告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预期的复苏形态提出了一些见解。报告预测,2020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萎缩0.7%,2021年或将回升至6.8%。明年的预期增长与该地区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率(7%)相当,但不足以使经济在明年年底前恢复到疫前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关复苏形态的辩论具有重要的政策涵意,尤其是对于衡量该何时采取何种规模的适当政策应对措施。
经济复苏轨迹有哪些可能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几种情景。在乐观的情景下,有效疫苗迅速到位,推动经济实现“V型”复苏。尽管疫情造成产出下降,但GDP将迅速回归疫前的经济活动发展趋势。一个经常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事实是,要出现“V型”复苏,要求增长率在一段时期内超出其长期均值。
在较为悲观的情景下,经济增长不会超调,只是回归至长期均值。这意味着产出损失更大,因为经济呈现“L型”复苏,GDP处于较低水平增长,与疫前的发展趋势平行。
其他可能的复苏轨迹还包括“U型”或“对勾型”。在这种情景下,经济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到疫前状态。根据《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报告的预测,亚太地区的经济将呈“对勾型”或“L型”复苏,但各经济体的复苏形态存在显著差异。
亚太地区的各主管机关该如何应对呢?要制定适当的政策应对措施,我们需要从供需两方面了解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复苏形态将取决于需求受冲击所带来的消费和投资下降等负面影响是否会波及供给侧并限制经济增长能力。
一旦超过某个点,低迷的需求就会损害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例如,随着“边做边学”的情形越来越少,加之失业率持续高企,一些员工技能下降,人力资本不断贬值。投资依然低迷,研发投入减少,实物资本积累放缓。简而言之,需求在短期内骤降会对经济造成持续损害,从而导致经济呈“L型”复苏(甚或更糟),这就是所谓的迟滞现象。
另一方面,疫后经济呈“V型”复苏也会带来政策挑战。第一项挑战涉及何时解除疫情防控措施。如果过早解除,经济会在极短时间内较快增长,但出现第二波(或长期)疫情的风险会增加,经济也可能因此陷入“双底”衰退。
此外,经济的快速复苏也意味着,由于危机造成短期供应侧瓶颈,政府当局应随时准备逐步撤回支持,以避免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微妙细致的权衡,既要考虑疫情演变,又要思量复苏速度。
总体而言,亚洲的政策应对措施主要集中在收入支持和流动性供应方面,包括收入转移、信贷担保和降息等措施。在危机的第一阶段,这些举措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因为当时大多数经济体都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急需缓解疫情对家庭和企业造成的财务冲击。
即使在疫情得到控制、放松防控之后,政策支持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必要的,但这不足以推动经济复苏。在危机的第二阶段,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以减少危机的长期损害,帮助推动经济复苏。
在劳动力市场上,这场危机必然会使许多目前处于休假状态的职员失业,同时也会给新就业者造成障碍。要为就业者匹配新职位,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提供求职协助,并为自主就业者或小微创业者提供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需要有选择性地向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以支持创新企业和切实可行的生产活动为目标,从而帮助经济体摆脱“僵尸”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给亚洲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复苏形态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和货币政策主管机关制定的积极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复苏。
作者: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高级经济学家马泰奥·兰扎法梅(Matteo Lanzafame);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主任经济学家阿里夫·拉玛扬迪(Arief Ramayandi);亚行中西亚局秀青年专业人员伊尔凡·库雷希(Irfan A. Qur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