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健康是否等同于国民健康与幸福?

政府开始把健康视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图片:Victor He
政府开始把健康视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图片:Victor He

By Irfan A. Qureshi, Donghyun Park, Husnain Fateh Ahmad

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健康可以从更平衡、更全面的视角来评估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政策制定者正在使用一种新的工具来衡量社会健康状况。 

如何衡量国民的“健康状况”?人均GDP历来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成功和福祉,但其实它衡量的是生产和收入,而不是身心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GDP的缔造者也警告不要用它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福祉。

近来,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不要局限于经济增长和GDP的呼声越来越高。此外,由于亚洲人对健康的需求随着其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更加关注卫生、教育和环境等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现在急需制定用于衡量健康福祉的指标,正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所提出的:“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群的福祉”。

《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主题章节“焦虑时代的身心健康”中,我们提出了“健康指数”,对全球153个国家进行健康排名,而此前已有诸如人类发展指数等健康指标,其数目也在不断增多。健康指数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全球健康研究所基于个人健康四大组成部分(即身体健康、精神/智力健康、社会健康和环境健康)的定义开始,利用多项指标来创建全球健康排名表。相比现有指标,健康指数在范围和覆盖面上都更为全面。

 

排名靠前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能为其公民提供高水平的健康服务。我们发现,拥有完善社会福利计划的国家在排名上都很靠前。排名前五的国家均为欧洲国家,芬兰、卢森堡和瑞典位列前三。在排名前20的国家中,只有新西兰(第7名)、澳大利亚(第13名)和加拿大(第15名)不是欧洲国家。亚太地区排名靠前的国家包括日本(第21名)、新加坡(第30名)和韩国(第39名)。世界上一些最富裕的经济体没有进入前20名,这凸显了纯粹的物质丰裕并不等同于更广泛的整体健康。

显然,收入和健康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排名最后的三个国家(乍得、中非共和国和阿富汗)都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然而,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这两个中等收入国家位列倒数前五名,这一事实表明收入和健康之间并非完全相关。

这是否意味着健康指数比人均GDP更能衡量国民的福祉呢?使用GDP来衡量的直观理由很简单。更高的人均GDP通常意味着更多和更好的食物、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和其他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我们在根据各经济体的人均GDP来编制健康指数时发现,二者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各个相同的人均GDP水平下,健康状况也会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同样富裕的国家中,有些国家公民的幸福感要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应更多地关注国民健康,而不仅仅是人均GDP。对健康指数四大组成部分进行分解,可以让政策制定者将资源分配给最落后的健康部门。

健康指数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种新的健康评估工具。相比人均GDP,健康指数能够从更平衡、更全面的视角来评估发展状况。健康指数可帮助政策制定者确定政策举措的优先领域,以提高国民福祉。例如,如果一国的环境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而其他领域并不落后,那么改善环境将有助于改善该国的健康状况。最后,更多、更好的数据将有助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健康指数。

完整的健康指数已作为《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的一部分2020年9月发布。方法论和数据来源的完整说明参见我们的工作报告“Ahmad, H. F., & Qureshi, I. A. (2020): Quantifying and comparing wellness across nations: A cross 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

注:本文中的“健康(wellness)”是广义的健康,包括身体、精神和智力、社会及环境健康。

作者:亚行中西亚局青年专家伊尔凡·库雷希(Irfan A. Qureshi)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主任经济学家朴东炫(Donghyun Park)西沃恩南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胡斯奈·法塔赫·阿哈默德(Husnain Fateh Ahm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