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水务系统数字化应吸取的五大经验教训

各种各样的创新数字技术可提高水务效率及韧性。
管理水——城乡供水、灌溉、水资源——的各类机构正在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对增强韧性和应对疫情、经济衰退、气候变化等冲击必不可少。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许多人意识到:很多情况下,制约因素不在资源,而是对从何入手以及如何持续改革缺乏认识和理解。
亚太地区水务机构的数字化基线很低。其他国家水务机构的一些基础系统,例如客户与资产数据库及计收费系统、水量和水质监测系统、洪涝灾害简易预警系统等,在亚洲许多地方仍未到位。
技能基础较为薄弱,造成任何试点系统都难以维继。在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水务机构不够果断,进展缓慢。很多时候,阻力往往源于缺乏认识或存在误解,搞不清楚数字化转型对于机构自身的真正意义,相关的成本效益,以及需要怎样做才能持续推进数字化。
不仅如此,要想跟上数字工具更新换代的步伐,不仅任务艰巨而且花费巨大,对于深受基础设施老旧、人手不足困扰的公用事业单位更是如此。
但过往成功案例表明,通过广泛应用创新技术,可提高水务和社区的效率及韧性。
以下是加快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尤其适用于处于转型过程早期阶段的机构,可帮助解决发展合作伙伴如何提供相应支持这一问题。
循序渐进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实现数字化。推动用户采用技术的关键是向他们证明,其能够自主选择技术应用的快慢速度。
地方政府和水务公用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定制解决方案分步实施,而非一窝蜂地掀起大规模的数字改革。并非人人都能负担得起最好的解决方案。许多领域不妨从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着手。
以手机为例。越来越多的服务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并使用自配置、低成本的“物联网”设备进行管理。依托手机系统,客户可以报告管道漏水,公用事业工作人员可以收到各类提醒。
印度加尔各答市的一个供水项目就采用了上述做法。项目利用成本较低的传感器监测水位线有无淹没,水处理厂的水质和水量状况。传感器与水务运营商的手机捆绑在一起,方便进行维护管理。到了项目后期,传感器仅与更高级别的中央数据库相连,从而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的连通。
此项目直观展示了应当如何逐步实施智慧水务——通过具有最低功能且简单实用的用例为用户展示有形和明确的价值。一旦在政府部门或地方公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工作流程,系统便可以逐步扩展更多功能。
突如其来的疫情推动了水务行业采用数字技术和空间技术,虽有些措手不及,但实属必要。
根据更广范围的系统变更调整数字化服务。水务架构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自行从一个系统简单或可持续地切换到另一个系统。更广泛的变更管理和能力建设是水务走向数字化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转型才能持续深入。
水务机构在调整适应数字化环境时,需要不断制定优化组织战略、结构和工作流程。对此,长期援助不可或缺。除此之外,还需要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及适宜的有利环境。
重点服务最脆弱群体。不管数字化技术多么激动人心,也不能动摇改进水务或增强抵御水灾韧性的最终目标,因为这对最急需帮助的人群来说是雪中送炭。只有关注到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需要,才能从需求出发制定解决方案,而不是依靠技术供应商去查找有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洪水和气旋预警系统。其中最有效的预警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曾与住在沿海地区贫困社区的居民进行广泛磋商,因为他们才是最受洪水和气旋影响的人群。
将一切准备就绪,包括要有技术倡导者、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当地支持体系。技术进步之快,超过了亚太地区许多政府机构和用水群体所能吸纳的程度。仅仅推动水务机构引入新型数字工具还不够。要想成功地持续采用数字技术,往往离不开技术“倡导者”。技术倡导者应当是当地政府或水务公用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致力于推动数字化进程。
供应商的领导力、灵活性和不断支持有助于保持数字化发展势头,也有助于坚持采用与之相关的规范或目标。这些规范或目标要浓墨重彩地公示已成功采用智能技术的地方当局。
数字化变革管理要常抓不懈。故此,有必要在当地开发和培育数字生态系统,在信息技术治理、数据管理服务、仪器仪表管理和维修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果当地没有支持网络,水务公用事业单位将不得不依赖海外或大型城市中心昂贵的咨询和专家服务。这不但耗费时间,而且资源效率低下。
进行试点,揭开水务数字化的神秘面纱。投入最少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推出小规模的示范或试点,对地方当局和水务机构大有裨益。试点项目不仅可用于因地制宜地调试系统,还可以驱除对采用新技术的恐惧,证明采用新技术的种种好处,吸引外部资金。
许多地方当局、政府和发展合作伙伴正在推动水务行业调动私人融资并改善治理状况。而数字化背景下,私营部门有了更多切入点,因此有更多机会促进上述两方面工作的进展。
尽管挑战犹在,但性价比越来越高的系统在不断涌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推动了水务行业采用数字技术和空间技术,虽有些措手不及,但实属必要。一定要抓住机遇,水务数字化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