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释放普惠金融强动能
政府背书的数字货币可帮助偏远社区居民摆脱传统货币的种种限制,扩大金融体系的覆盖面。
中央银行(央行)数字货币由各国政府发行和监管,可为银行覆盖不到或覆盖不足的人群带去服务。央行数字货币集现金的安全性、私密性和低成本等优势于一身,同时还兼具无需银行账户即可线上使用的便捷性,使偏远地区的人们能够跨境支付。加之由政府背书,其风险要小于其他一些由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
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研究此类货币的使用,希望促成更多的高效率、低成本交易,改善跨境支付,提高金融体系的可及性,并促进经济增长。尤其重要的是,希望推动创新,在可行的情况下布局线下渠道。后者很有必要,原因有二:一是自然风险隐患引发的灾害日趋频繁和严重;二是有些地方的电力供应和互联网连接较为有限或不太可靠。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权衡现有数字基础设施的局限性及其风险管理能力,因为这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金融完整性、数据保护和隐私。
要深入了解央行数字货币取代纸币的必要条件,各国政府需要协调合作,分享最佳做法,形成结构化、相一致的办法。汇款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生命线,因此必须解决当前面临的缺少竞争、成本高企、到账延迟、渠道不足、不够透明和安全性差等挑战和障碍。
不同辖区的监管框架存在差异,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统一有关跨境支付、反洗钱/打击恐怖主义融资、采用同步交收机制、外汇管理、数据和隐私保护的监管监督框架。
将既定的报文标准、数据、技术规范和技术接口用于与其他系统交互信息,也能助一臂之力。既能促进在国内层面实现互操作性,确保系统与本国其他支付体系同时存在,又能便利与其他支付体系及安排间的资金流入流出。
央行数字货币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部门、终端用户、金融机构、技术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学术界以及标准制定组织的投入、参与和支持。
通过将央行数字货币纳入国家支付体系战略或数字转型战略,央行便有了一套评估基础设施准备情况、电商业务渗透率、移动支付渗透率和监管状况的框架,还能借此筹划准备本国或贸易伙伴国可能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因此,一些发展中市场将需要着力解决一些基本面问题,如确保个人有合法途径证明本人身份、政府建立身份验证法规和标准、金融机构获得身份识别验证服务等。
这是因为监管机构出于反洗钱和反欺诈的目的,要求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前,必须完成“了解你的客户”(KYC)调查程序,验证客户的真实身份。
央行数字货币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政府部门、终端用户、金融机构、技术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学术界以及标准制定组织的投入、参与和支持。
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可加快跨境支付资金的实时结算,但今后不妨牺牲一些效率,否则,廉价商品进口规模越来越大,或加剧与本土产业的竞争。鉴于此,央行必须审查相应的指引,确保不断增长的跨境支付不会造成经常账户失衡。
此外,各国还可考虑建立通道风险评估机制,推广安全的汇款通道。此举旨在简化低风险交易的反洗钱措施。如果通道的整体风险水平较低,则可视为安全的汇款通道,采用简化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即可,以便支持扶贫事业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风险。
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和通用型央行数字货币,哪种更适合进一步挖潜?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必须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审查评估风险收益,以优化央行的资源配置和促进针对性强的精准分析。
虽然同时推进上述两类央行数字货币是可行的,但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起步阶段,通用型央行数字货币似乎才是首选,其次是跨境央行数字货币。如此,不仅能降低复杂程度,还可减少对其他辖区数字基础设施准备及提供情况的依赖。
在监管沙盒内发起概念验证,有助于确保采用审慎的、分阶段的方法来评估央行数字货币重点用例的优点;评估各种关键因素,如参与方的准备情况、成本、法规、政策差距和时限等;并做好计划减轻潜在的经济破坏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风险。
要进一步普及金融体系,还必须借助技术进步和教育材料的力量,消除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存在的技术和经济障碍。否则的话,这些障碍或对金融服务不足的社区造成巨大伤害或极为不利。
央行数字货币必须支持公共部门的支付往来以及旨在促进公平的举措,如社会安全网计划;扩大公平获得存款和支付产品与服务以及银行和其他来源信贷的渠道;并确保与数字识别的互操作性。这包括让更多没有相应设备或无可靠互联网接入的人群以及具有认知、运动、感觉障碍或残疾的个体有机会享受到服务。
随着经济日益数字化,发展中国家的央行在不断努力借鉴全球最佳做法的同时,也应当抓紧时间探索和深入了解央行数字货币。地处偏远和人口稀少的国家有可能在政府背书的数字货币助益之下,突破传统货币的束缚,扩大金融体系覆盖面,并克服跨境支付面临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