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城市更多(绿色)空间,让城市更健康

在疫情期间,城市居民认识到了绿地对身心健康何其重要。我们应当保护并扩大绿地,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着城市贫民,他们不仅更易受到新冠肺炎的威胁,面对其他公共卫生挑战时也更脆弱。而封锁隔离加剧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恐惧,引发了一场心理健康危机。
调查表明,情绪困扰和焦虑症在城市居民中更为普遍,尤其是城市的贫困妇女——据报道,她们是最受焦虑和抑郁困扰的群体。城市环境还会对人的压力应对方式产生负面影响。防疫期间,由于无法进入公共场所锻炼,原有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剧。
在疫情引发的危机及其对城市贫民的影响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有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尤其是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健康,那就是绿色空间。
森林、公园、社区花园、甚至空旷的草地等绿地附近的居民,往往死亡率更低。研究表明,绿色空间可以促进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而亲近自然也更益于心理健康。
然而,在大多数拥挤的亚洲城市,公共绿地却是奢侈品。根据《绿色城市指数》报告,亚洲22个主要城市的人均绿地占有量仅为39平方米,远低于非洲(74平方米)和拉丁美洲(255平方米)的平均水平。此外,在亚洲,富人是绿色空间最主要的受益者,由此产生了环境正义问题。
为了使城市更健康地摆脱疫情危机,关键需求之一就是提供可获得的绿地,并且所有居民都能平等使用,这对于城市贫民尤其重要。虽然用于开发和维护绿地的资金有限,但将健康放在优先地位能够帮助政府减少医疗成本及相关经济损失,从而节省资金。从长远来看,这应该成为城市应对此次危机并变得更加宜居的基本策略。
城市规划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绿地的发展,包括制定区域策略和城市策略,识别和保护城市及其周边哪些地区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并确保绿色空间的公平分配和连通性。城市规划可以采用一系列工具来保护和促进绿色空间的发展,如分区地图和条例、建筑和房地产开发政策、环境法规以及激励机制等。
政府还应当采用参与式城市规划程序,让居民和社区团体参与绿地的设计和开发,因为这些团体的投入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改善绿地的使用和维护。联合国人居署和Mojang开发的“Block by Block”(逐块构筑)项目就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它利用电脑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来吸引社区成员(尤其是低收入的青年和其他经常受排斥的群体)参与规划世界各地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还可以采用绿色设计原则来促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方针建议,所有家庭在其住宅周围300米内至少应有0.5公顷的公共绿地,以便将健康效益最大化。这应该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住区。在城市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安排更多的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用于锻炼、休闲和社会交流的户外空间来促进身心健康,从而鼓励人们促进健康的行为。
在大多数拥挤的亚洲城市,公共绿地是一件奢侈品。
但如果空间有限,我们该如何着手发展亚洲的绿色城市?绿色空间该何去何从?又该采取怎样的设计方案?市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要比将来重建更为容易。通过原生森林恢复和植树,可以保护和恢复残存的森林和湿地以及公园和其他绿地。菲律宾的帕西格市启动了一项再造林计划,目的是在公园、海岸线、河岸和农业发展区等残余的绿地栽种本土树木。
被忽略或未充分利用的“绿色”空间。原本拥挤的空间仍存在一定利用机会,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同时提供一系列其他益处。例如,可以在建筑物上增添生态元素,如绿化屋顶和墙壁,从而达到城市降温的效果。废弃的基础设施(如公用设施走廊)可以改造成生物多样性走廊或公共人行道,而自行车道可以改善交通和流动性,这在疫情封锁期间尤其重要。为了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曼谷计划在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上开建一个新公园。
推广都市农业、立体种植和屋顶绿化。社区和住宅群内的城市农场和社区花园不仅可以增加绿色空间,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粮食安全和营养。此外,城市花园还可以产生环境效益,如促进水渗透、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以及改善空气质量。例如,泰国国立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市屋顶农场,该屋顶农场不仅提供了种植水稻和蔬菜的空间,还有助于管理洪灾。
投资以自然为基础的城市基础设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城市公共卫生、环境和抗灾能力带来诸多好处,并且通常比传统的基础设施更具成本效益。例如,人工湿地不但可以减少洪水风险,还可以作为公园。马来西亚的布城湿地公园被认为是东南亚最大的人工淡水湿地,它不单为布城提供了天然的雨水和洪水管理系统,同时还增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促进了自然旅游业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居民认识到,绿色空间对于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城市规划者应立即着手保护和扩大绿色空间,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东亚局卫生事务专家贾亚蒂·尼甘(Jayati Nigam);亚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环境专家德博拉·罗伯逊(Deborah Robertson); 亚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咨询顾问埃琳·扬·辛格巴(Erin Jan Sinog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