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政府该如何减轻灾难性山洪的影响

在亚洲许多地区,山洪暴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大。图片:尼·门戈尔(Ny Menghor)
在亚洲许多地区,山洪暴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大。图片:尼·门戈尔(Ny Menghor)

By Rabindra P. Osti

山洪暴发频率增加,而且更难预测,造成的生命和生计损失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虽然如何管理洪水还有很多未知,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关键的政策行动。

在亚太地区,6月至8月是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的多发季节。根据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T,山洪暴发的次数不断增加,屡次打破纪录,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基础设施毁坏。

据估计,仅2018年,亚太地区遭受的山洪灾害损失约为3万亿美元。而许多洪水规模较小,且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偏远地区,其影响难以估计,所以这个数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阿富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多山国家,往往受山洪影响最严重。

对洪水影响的追踪工作相当复杂,因为洪水的形式多种多样,成因错综复杂。山洪往往是由于山坡降雨过多、水库突然泄洪或其他原因所引发。山洪随时有可能在山区的小流域中暴发,其流速大、破坏力强,非常危险。

在多山地区,地势低洼的社区即使没有见到大雨,也会遭受山洪灾害。千变万化的降雨模式可能会给那些从未经历过山体滑坡和山洪暴发的社区带来此类灾害。

在丘陵和山区地带,山洪暴发经常会引发山体滑坡,反之亦然。对于沿海山区的居民点,如果台风、暴雨与潮涌同时出现,也会引发高强度的山洪。山洪暴发的诱因包括其他自然因素(如冰川湖溃决)和坝体溃决。

关于山洪逐年增加原因和影响的研究分析极少。人们普遍将其归咎于台风和暴雨频率增加。人类侵占河道走廊或洪泛区、在河流中倾倒建筑垃圾和其他废物,这些行为也属于减少河流流量的其他因素,会引发频繁的高强度山洪暴发。

不仅是降雨—径流关系会引起山洪暴发,流域内其他地球物理现象、土地利用变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也是诱发因素。

尽管河流的地质条件非常脆弱,仍有数百万人继续生活在河流两岸的非正式定居点。一般而言,由于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迅速,许多小流域和河流已渐渐丧失其自然特征,最终导致流域的降雨径流量和泥沙流量增多,削弱了河流的自然防护能力。

我们必须制定妥善的政策、执行有效的法规并采取正确的行动,否则山洪将成为阻碍亚太社会稳定和经济进步的主要因素。

对山洪灾害的成因和影响的解释往往存在政治、技术和战略上的偏见,给及时进行投资决策造成了障碍。然而,我们也可以采取对策,例如:

  • 协调流域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及灾害风险管理等相关原则。风险管理应成为政策及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地方层级更容易实现。
  • 在小流域内推行洪水足迹和问责机制。这有助于促进上下游协调以及执行灾害防治法律法规。
  • 地方政府不仅迫切需要更多关于洪水管理的专业知识,包括技术和非技术知识,还需要有关风险管理周期各个阶段的专业知识——这在亚太地区极为缺乏。
  • 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方案提升地方社区的备灾和抗灾能力。这包括建立社区间的协调机制。例如,如果下大雨,上游社区有可能暴发山洪,那么该社区可以通知下游社区,并启动警报系统——所有社区应安装警报系统。
  • 降雨预报、洪水预报和预警系统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意义,需要明确界限。随着高科技的使用增多,各层级的流域定期监测和山洪预警系统将得以加强。
  • 危险区的识别不应仅依据历史水文记录和观察。如果可能,还应体现流域内的其他现象。
  • 空间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和环境规划)起着关键作用。一些传统的活动——如需要频繁整地并因此产生更多沉积物的斜坡耕作——可以用具备适当粮食安全规划、高价值又长期的水果和兰花生产来取代。
  • 蓄水池、湿地、植被防护、沉积物捕集器、防洪墙、引水渠、护堤壁等“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措施,可以改善山地河流的地形地貌,包括稳定边坡和加强山洪风险综合管理。

我们必须制定妥善的政策、执行有效的法规并采取正确的行动,否则山洪将成为阻碍亚太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进步的主要因素。

山洪暴发越来越频繁,我们必须加深对它的了解,加强应对行动。

作者:亚行东亚局高级水资源专家拉宾德拉·奥斯蒂(Rabindra P. Os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