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教育系统如何欢迎国际学生返校

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校园中几乎都看不到国际学生了。 图片来源:殷巴尔·马里利(Inbal Marilli)
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校园中几乎都看不到国际学生了。 图片来源:殷巴尔·马里利(Inbal Marilli)

By Shanti Jagannathan

2020年,边境关闭和健康问题阻碍了国际学生的流动,但预计这批学生将能很快返校。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为希望在校和在线学习并行的新国际学生做好准备。

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际学生的流动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近年来,学生的跨境流动一直在加快,在过去几十年里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的数据,2020年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为56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800万。

学生的跨国流动有诸多益处:对于学生,可提高其学术和专业水平以及收入能力;对于接收国际学生的院校,可提高其学术地位和声誉;对于经济体和社会,可获得人力资本,增强创新性。

国际学生流动在近期到中期可能面临一系列因素的重大影响,如新冠肺炎疫情、在线学习势头强劲以及国际学生地理分布的变化。

未来几年,以下三个因素可能产生影响:

在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将抑制国际学生的流动。世界教育服务机构(World Education Services)的一份报告显示,北美地区72%的国际教育专业人士预计本科国际学生人数将会下降。美国各州的另一项调查显示,52%的院校报告称,2020—2021学年的国际学生人数较前一学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020年秋季,37%的院校宣布压缩学术日程安排。由于旅行禁令和学校停课,87%的国际学生选择将返校时间推迟到2021年或以后。

针对美国院校的最新调查显示,校园内的面授课有所回升,2021年国际学生纷纷返校。尽管情况开始恢复,但疫情带来的经济困难将影响学生及其家庭负担跨国教育的能力。

“数字”流动正在加快。全面转向在线学习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权宜之计。2020年秋季,92%的受访美国大学报告称其正在转向一种将面授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2021年春季,只有8%的院校报告称已全面恢复面授。

然而,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在线学习就已势头强劲。完全在线授课的学位课程越来越多。据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报道,2017年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至少选修了一门在线课程,约15%的大学生参加了完全在线学习的课程。

亚洲的区域性学生流动将有所增加。那些一直向海外输送大量留学生的国家也很可能通过吸引国际学生而成为留学目的地。亚洲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近期吸引国际学生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为500,000名;日本为300,000名;马来西亚为250,000名;韩国和印度各200,000名。

院校需要找到平衡点,为国际学生优化学习效益。

亚洲地区的国际学生流动将有所增加。Project Atlas显示,美国国际学生的市场占比已从2000年的28%降至2020年的20%,英国从14%降至10%,德国从12%降至5%。这说明不同地区的大学需要竞争与合作来吸引国际学生。

对于这些正在发生的变革趋势,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战略。那么,国际学生流动的新政策方向是什么?

实现“线下线上”平衡。在线学习的指数级增长可能会减少“线下”流动,进而促进“线上流动”。然而,完全在线课程无法提供国际学习的关键内容,包括实际环境中的跨文化交流、校园内的学生服务、专业人脉以及实习机会和工作经验。

因此,院校需要找到平衡点,为国际学生优化学习效益。就业能力将日益成为吸引国际学生的一个关键竞争因素。减少对学生打工的限制能够增加大学的吸引力,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增加整体就业机会。

商业模式也需要针对国际学生进行重新调整。随着大学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转向在线教学,国际学生不愿意在无法完整体验校园生活的情况下支付高额学费,因此延期入学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OneClass的一项调查中,93%的美国学生和87%的加拿大学生表示,如果课程完全采用在线形式,那么学费应该降低。如果依赖大批支付高额学费的国际学生,那么该国需要采取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还需要增加区域流动性和公平获得国际教育的机会。亚太地区学生流动性的提高将加强跨文化联系和区域一体化。

亚洲大学生集体行动交流计划(CAMPUS Asia)支持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关于联合教育项目的交换生协议。推动学分转换协议、双学位和联合学位课程等尝试也越来越多。

亚行—日本奖学金计划等奖学金项目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获得高质量教育和成为未来领袖的机会。在亚行—日本奖学金计划中,超过91%的奖学金获得者来自亚洲15个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成员体。

新冠肺炎疫情以不同方式改写了未来的教育模式,而在线学习也势头正猛,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支持学生流动,使个人、经济体和社会均能从中获益。

作者:亚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主任教育专家山蒂·贾甘纳深(Shanti Jaganna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