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适老型城市是中国未来绿色城镇建设的关键

到2030年,中国每五人当中就有一人超过60岁。 图片来源:Adli Wahid
到2030年,中国每五人当中就有一人超过60岁。 图片来源:Adli Wahid

By Stefan Rau

随着城镇化、老龄化趋势的延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城市更宜居、更环保、更具社会包容性、更有竞争力。

过去40年里,中国经历了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今天,全国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与此同时,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城镇化、老龄化趋势的延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城市更宜居、更环保、更具社会包容性、更有竞争力。

因此,城市需要重新考虑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并作出改进,还要吸取当下的疫情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适应人口结构的深刻转变。

在中国及其他地区,当代城市生活越来越个体化,社会凝聚力下降,家庭规模缩小,子女数量减少,独居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与这些趋势抗衡,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在促进社会凝聚力和重建社区生活方面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例如,倘若重新思考并改造其社区体系,就可以推动建设更健康适老、更有社区凝聚力的城市。城市社区改造需要成为全民参与工程,使社区更适宜步行,共同构建更健康、更安全、更有韧性、更积极的社区生活。

社区要减少围栏和大门数量,为行人和自行车开辟贯穿现有小区的新通道,创建更合理的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网络。同时,大幅缩短居民的步行距离。此外,还可以在高层住宅建筑之间进行谨慎的填充式开发,新建两到四层的小型建筑,用作社区空间、小商店及其他用途。

上述措施将在城市典型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中营造出更人性化的环境,创建功能明晰的空间,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或半公共空间,为家庭创造私人空间。

增加步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也能为居民带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邻里交流互动。人人都能从中受益,老年人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会有更多机会在更安全的环境中步行。

到2030年,中国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超过60岁,进入“超高龄社会”;而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升至超过三分之一,其中许多老人将成为高龄老人,成为新出现的“四代同堂”城市社会的一部分。不仅中国如此,许多其他国家都有相同的趋势,尤其是高收入国家。

认识到这一点,城市规划者可以采取一系列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最佳实践。其中包括“紧凑型城市”,这一概念主张将城市地区布局为紧凑的多功能建筑区,这种布局对行人友好,公交车站均在步行距离内,同时配设绿色开放空间,又被称为交通导向型发展。

其他实践包括低碳发展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发展,其中低碳发展与紧凑型城市规划密切关联。在这方面,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园应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有助于改善旱涝风险管理,促进空气质量和小气候改善,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并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休憩设施。

增加步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也能为居民带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邻里交流互动。

城市设计的总体目标必须是让城市宜居且具有社会包容性。这不仅包括环境可持续规划,还要确保居民获得社会福利住房以及平价的公共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等。将健康和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城市环境改善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将汇集众多机构和专家的力量,携手开展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工作。

虽然这些良好的原则带来了诸多好处,但重要的是通过在城市和新城发展、建筑、基础设施及开放空间中融入特定因素,以评估在健康和年龄等方面存在哪些机遇。这对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成为影响个人和企业去留的决定因素之一。

要让城市更健康、对老年人和儿童更友好,需要精心规划城市绿地,需要安全、清洁、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需要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方便可达的服务和设施,并广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和人口日益老龄化等挑战交织的时代,所有这些努力都将有助于缓解公共卫生管理压力。

城市还需要将老年友好型公共交通系统与安全便捷的人行道、步道、自行车停放处、公园、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整合起来。这需要与通用城市设计相结合,确保所有年龄段人群和残障人士可以进入公共空间、人行道、公园和建筑物。

优先考虑健康和年龄包容性,不仅会推动为管理新出现的四代同堂城市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采取城市行动提供平台,也为改善城市社区生活提供了良好契机。

社区应当有行人优先的街道、大厦、花园、安全的旁道以及生活街道。只要社区设计得当,并且有当地社会工作者的支持,就能鼓励所有居民参与照顾儿童、关爱老人,人人都成为邻里互动紧密的当地社区的一份子。

如果上述城市改造原则得以落实,中国城市的当地社会凝聚力和民生福祉也将获得改善。此外,城市健康和年龄包容性设计也将有助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施,更广泛地改善民生福祉、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这正是“十四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城市改造还有助于鼓励居民增加步行,从而减少碳排放,帮助中国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本文改版自作者于2021年8月26日在《中国日报》上发表的评论文章《老少皆宜的城市》

作者:亚行东亚局高级城市发展专家饶士凡(Stefan R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