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组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回流还是多元化?

为保持全球供应链的活力,需要出台新政策。
为保持全球供应链的活力,需要出台新政策。

By Jong Woo Kang

贸易冲突、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紧张均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影响。如何构建这些至关重要的生产环节?怎样才能提升其韧性?现在,是时候重新思索答案了。

疫情暴发,供需错配又接踵而至。全球供应链很脆弱,这是我们从中吸取到的一大教训。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一直在经济复苏分化失衡和世界大国贸易冲突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另一方面,还面临着严重影响粮食和能源供给的地缘政治风险。

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既难从境外获得原材料,又难以企及无缝连接、环环相扣的跨境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在国家层面,这导致卫生危机期间关键医疗用品和设备出现短缺,航运和运输成本屡创新高,以及对严重依赖他国的关键货物和大宗商品供应保障产生担忧,因为身处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其生产国可能不再愿意供应上述物品,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当时。有观点认为,供应链布局要多元化,远离易受经济、卫生、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问题干扰的地区。还有观点认为,应引导产能转移回本国(在岸外包)或邻国(近岸外包)。谈到多元化的好处,仅对成本最低化的追求望尘莫及。好处包括,风险减轻带来收益,以及当现有供应链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可启动备用采购计划。

近岸外包利用邻国在地理甚或文化和政治上的相近性,将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转移至邻国。在岸外包是在国内培育货物产能,往往旨在涵盖设计、采购、制造、营销、分销、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端到端业务流程。

区域贸易集团或协定,如欧洲联盟(欧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等支持近岸外包。美“印太经济框架”也支持近岸外包。不过,有人将此框架归类为所谓的“友岸外包”。其中,“朋友”的范畴超出了地理边界。

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当时。

尽管人们越来越担心,基于盟友间少数几个贸易集团的全球供应链或走向碎片化,但放眼未来,全球供应链可能不会沿着一条共同的道路前进,而是从各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产业特征出发,分路而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实际上很有限。供应链最终能否重组,将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如何承担供应链风险和如何利用政府配套的激励机制。

在许多情况下,供应链风险管理似乎已成为企业最高领导层运营决策的一部分。但是,企业不能完全放弃从专业化和贸易中获取成本效益和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加强供应链多元化,供应链回流或在岸外包不是“择其一”的选择题,而应作为同步推进的战略。

有些行业将更多地依赖供应链回流,有些行业则将加大力气追求供应链多元化。如何选择取决于供应链的脆弱性和管理战略重新定位的预期效益。

在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各国政府应考虑以下四点:

第一,回流需要审慎选择,注重效率。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大的雄心壮志,鉴于将部分供应链撤回本国或将增加成本、有损效率,故广泛的产业供应链回流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尽管我们经常听到,美国和欧盟在半导体制造(代工)方面严重依赖东亚地区,因此必须重建半导体产能。这并不意味着美欧久而久之已完全放弃了半导体行业。实际上,美国和欧盟专门精进芯片供应链附加值高的上游环节,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和离散/模拟式光电传感器 (DAO),而多将工艺简单的制造环节委托给亚洲经济体。

半导体被称为全球经济的“新石油”,地位非同寻常。在将制造环节覆盖后,半导体供应链回流势必提高供应链安全性,但至少会推高短期成本。其中,技术进步可起到一定作用,而与传统的国外同行相比,技术完善程度将决定此类回流战略的效率。

第二,回流战略可能不仅仅针对本国企业的外包产能。如果短期内本国对人力和实物资本调动存在一定限制,吸引外资则可成为回流战略的一部分。论对扩大产能和创造就业的贡献,国内注册成立的外资企业不会低于本土企业,更不用说预期的技术外溢了。      

第三, 多元化不只以追求成本效益为出发点,还应考虑风险管理维度。对此,建议将生产环节离岸外包到供应链中断风险关联度较低的多个区域。这也印证了如下理论:不应仅与地理位置相近的邻国,还应与空间距离更远的贸易伙伴寻求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性,以发掘新机遇。

最后,尽管政府推出的供应链重构激励机制会快速有效地推动企业或回流或追求多元化,但这可能无法确保此类做法的长期可持续性,因为补贴倾向于降低投资或纳税的固定成本,而不是运营成本。

鼓励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激励措施还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对世贸组织规定的遵守,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性反击。因此,战略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如何培育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以促进在新扩大的生产或采购能力与国内外强劲的需求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除非靠战略思维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并使之与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相辅相成,否则,即使再有重构供应链的合理经济理由和政治动机,也不能保证一定成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而言之,谁能制定明智的实施战略,谁就能够从中受益。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主任经济学家姜宗遇(Jong Woo 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