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全球危机对此次疫情的三个启示

一架无人机在尼泊尔上空监测隔离规定的执行情况。以往的数次危机表明,使用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图片:亚行
一架无人机在尼泊尔上空监测隔离规定的执行情况。以往的数次危机表明,使用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图片:亚行

By Matthias Helble, Aimee Hampel-Milagrosa

1918年流感大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无一例外地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启示。

新冠肺炎疫情并非第一次几乎横扫全球每一个国家的灾难。1918年流感大流行、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与之类似,需要各国政府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克服其不利影响。这些危机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三大启示:(i)保持社交距离和戴口罩为遏制病毒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ii)保障银行系统顺畅运转、保持贸易开放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iii)各国政府应与私营部门有效合作,将资源重新分配到战略部门。

1918—1920年流感大流行: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奏效

1918—1920年全球流感大流行期间,人们对病毒仅有初步认识,当时,人们暴露在一种致命病毒之下,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就是保持社交距离。那时,“保持社交距离”被称为“群体管控”,具体措施类似于今天的戴口罩、限制营业时间、临时关闭学校、剧院、教堂和舞厅等。例如,圣路易斯在发现首例病例后的两天内几乎全面封城。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相比费城等行动较晚的城市,在圣路易斯等行动最迅速、措施最有力的城市,死亡率峰值相对较低。

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中,处于20至40岁“黄金年龄段”的工人受到的冲击最严重。然而,据经济史学家估计,1918年流感大流行仅导致美国年产出下降0.5%。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较多人从事的是农业等社会接触并不密切的工作,而工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出门继续工作;二是封锁时间相对较短(约六周),和今天一样,难捱的禁足生活一结束,旧金山等城市的居民就聚在街头欢庆,于是不到三周,病毒便卷土重来;在一些城市,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更加致命。实施社会隔离措施的时间太短、许多企业照常营业,最终让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仅美国就有65.7万人因此而丧生。总而言之,虽然保持社交距离不应被视为抗击疫情的灵丹妙药,但它可以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反观2020年,我们会发现,封锁持续的时间必须足够长,而且要通过检测、跟踪和隔离措施使封锁“更加智能”。

  对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能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中得到哪些启示?

大萧条:维持金融系统运转并保持贸易开放

由于金融系统崩溃,大萧条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三分之一的银行因此而倒闭,货币供应量减少35%。随后,物价水平下跌33%,引发了通货紧缩和过度负债加重的恶性循环。在目前的疫情之下,各国央行需准备好为银行纾困解难,使其能够继续向外借贷并恢复信心。

当时,随着各国开始针锋相对的贸易战,国际贸易体系崩溃,大萧条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贸易严重萎缩,甚至达不到危机前三分之一的水平。如今,一些国家也开始禁止出口抗疫战略物资——如医疗设备和某些食物,但与大萧条时期相比,禁令范围要小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多数国家坚信开放的贸易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石。然而,各国应确保贸易继续完全开放、港口继续正常运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给私营部门更大腾挪空间的同时重新分配资源

二战期间,所有参战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再分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类似措施涉及保障关键医疗设备、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和采购,以及确保检测和跟踪能力。

战争时期,大多数交战国都由军方决定军队装备,而中央委员会则负责规划和协调生产。同样,在当前疫情下,中央机构应负责协调所有抗疫措施。具体应对措施应由下级行政机构酌情实施,但涉及生产、采购和分配关键防疫物资的战略决定应由中央一级下发。

有趣的是,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并未决定将关系战争命脉的企业收归国有,而是通过帮助企业更快地获取投入品、签订采购协议等措施,激励企业转产。如今,通过为一些企业提供保障、并为另一些企业提供充分支持,政府可以与私营部门合作,重新分配资源并满足新环境下的需求。

二战期间,为成功开展战略项目,各国政府还成功地重新部署并召集了最优秀的人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充分利用杰出人才的远见卓识同样有所助益。例如,在电信领域,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都走在前沿。工业界和学术界应共同努力,携手开发新型数字解决方案,推动人员检测和追踪工作。

作者: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高级经济学家马蒂亚斯·赫布尔(Matthias Helble)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经济学家艾梅·汉佩尔(Aimee Ham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