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全面电气化,亚太地区应树立更高目标

亚太地区应致力于实现优质、充足的全天候电力供应,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根据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展报告,亚太地区在实现电气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10至2018年,获得电力供应的人口新增6.65亿。2017至2018年,该地区无法获得电力供应的人口从3.51亿减少至2亿左右。
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各国政府明确的政策行动和发展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从技术上讲,该地区主要采用三种电气化模式:扩建国家电网以覆盖人口稠密地区;利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为少数偏远地区家庭提供服务;利用独立的太阳能家用系统 (有时称为“纳米电网”)满足家庭用电需求。
对于那些仍无法获得电力供应的人来说,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和太阳能家用系统有望在未来十年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现行政策和拟推行政策,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有望在2030年之前普及用电。
这的确令人鼓舞。然而,尽管亚太地区较好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7”,即全球电气化,但在充分享受电力带来的效益之前,该地区仍面临着三大挑战。
首先,在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家电网的扩建,服务质量可能变得不稳定,在高峰时段尤其如此。家庭和企业经常面临电力中断,有时甚至是长时间停电,或遭遇电压波动而损坏电器。根据世界银行的“点亮全球”(Lighting Global)项目报告,亚太地区目前约有9.43亿人面临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问题,这一状况在南亚地区尤为明显。
其次,大多数微电网和太阳能家用系统只能提供极其基本、有限的电力服务,如照明、手机充电和电视播放,每天的耗电量不足1千瓦时。要达到基本的生活水平,家庭需要使用更多电器,如电冰箱、电饭锅、微波炉、洗衣机、甚至空调,每天的用电量为5千瓦时或更多。
其三,除了家庭用电,其他领域还有更多的电力服务需求。农村地区的电力服务应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用电,包括谷物和粮食加工以及灌溉抽水等活动。此外,要有效支持“冷链”、避免从产地到市场货架的农产品损耗和浪费,电力供应不可或缺。
尽管亚太地区有望顺利实现全面电力供应,但该地区应树立更高远的目标,致力于实现优质、充足的全天候电力供应,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全球消除能源贫困委员会(The Global Commission to End Energy Poverty)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支持下,提出了一个综合配电框架,将所有三种电气化模式(国家电网、微电网和太阳能家用系统)整合在一起,使其高效运作、相互补足。
要实行这种综合电气化方式,需要在技术、制度安排和商业模式等三方面进行创新。
从技术角度看,各个太阳能家用系统可以相互连接,共享多余的太阳能发电量和电池容量,形成微电网;而微电网可以并入国家电网。通过使用数字技术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微电网可以作为独立系统来运营,以最低成本实现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最大化,也可以在微电网内部电力供应不足时,切换到国家电网。
技术整合要伴以相应的制度安排,从而强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责任,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如国家电网和配电公司(通常为国有)、微电网运营商(通常为私营)以及地方社区。经政府和监管机构批准,可以通过公共—私营部门合作模式成立一家专门的农村能源服务公司,以协调、运营和维护综合电力供应系统。
在商业模式上,专门的农村能源服务公司应担任终端服务的提供者,但其业务不应仅局限于电力供应。为了确保获得足够的回报,该服务公司应考虑扩大其对消费者的服务范围,包括监测电器能耗、安装屋顶太阳能电池板、支持学校线上教学,以及促进为用户创收的生产性用电。在计费和收费方面,此类公司还可引入弹性计费收费系统。
这种综合电气化方式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笔者领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亚行)能源部门组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正携手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地区的合作伙伴,与各国政府开展政策讨论,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磋商,编制商业计划,开展试点运营,并传播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借助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融资,这种综合电气化方式能在更多国家大规模推广。
尽管亚太地区有望顺利实现全面电力供应,但该地区应树立更高远的目标,致力于实现优质、充足的全天候电力供应,使经济和人类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通过创新的综合电气化方式,这一目标可以实现。亚太地区应率先向世界展示,创新如何进一步提升电气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