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亚太地区旅游业的两大助力手段

推动国内旅游并利用“旅行泡泡”可为本地区举步维艰的旅游业带来生机。
新冠疫情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与去年相比,许多国家的国际游客人数下降了90%以上,且这一情形可能会持续。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全年国际游客人数将下降80%。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今年6月份发布的调查显示,一半受访者表示会等待六个月或更久才会选择再次出游。毫无疑问,旅游业的复苏绝非一夕之功。
对于诸多以旅游业为重要外汇收入来源的国家而言,需求的骤降对旅游业内外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目前有两种可短期内重振旅游业的策略:一是推动国内旅游,二则是实施“旅行泡泡”计划, 即已控制病毒传播的国家间建立排他性旅游合作关系,实现游客自由旅行。
推动国内旅游业。例如,菲律宾在今年年初便投入850万美元发展国内旅游业。越南则在解除封锁后,国内旅游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旅行禁令以及对受感染的恐惧表明,将原通常会出境游的旅客引流至国内景点,不失为一种可行策略。许多人仍有强烈的旅行愿望,但对国外或异域抱有恐惧情绪且希望避开大众交通,亦或只是受限于当地的封锁措施而无法成行。
在整个亚太地区,超过半数的情况下,国内旅游具有完全替代外国游客的潜力。例如,亚美尼亚的出境游游客的数量便比入境外国游客多30%。尽管不全然如此,但对那些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国家而言,即便其有能力充分动员国内旅游,也无法弥补巨大的需求缺口。
其它一些因素也造成国内旅游可能无法完全替代外国游客。例如有些人出于对疫情的恐惧,已无丝毫旅游欲望。即便是国内游,同样需遵守社交距离及其它防控措施,这也使行业全力运行困难重重。
而且,疫情造成的失业和其他收入损失,也导致了大众对旅游业的总体需求下降。这些最终造成了国内游客需求和旅游服务供给间的缺口。尽管部分国家成功吸引高收入外国游客,但有能力承担此等高端消费的国内游客数量可能十分有限。
旅行泡泡。“旅行泡泡”计划是指向“旅行泡泡”伙伴国的国民开放边境的相关协议。旅行泡泡可仅指针对商务旅行,也可包括休闲旅游。协议通常会就出入境时必须遵守的卫生规则作出相关约定。这种往来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而“旅行泡泡”也可由两个或多个伙伴之间共同建立。
新冠疫情暴发前,旅游业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
亚太地区的第一个旅行泡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和韩国间于2020年5月1日建立。该协议仅适用于需要得到接待国公司邀请的商务旅行者。游客需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为期两周的监测,并在离开本国前72小时内接受核酸检测。抵达目的地后,游客还需再次接受核酸检测并进行隔离,直至拿到检测结果为止。中韩目前正商讨进一步扩大该项目。
旅行泡泡旨在引流合作国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国际游客。例如,另一个正在商洽中的旅行泡泡便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立的“跨塔斯曼海峡旅行泡泡”计划。澳新两国联系紧密,达成协议后有望同时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且两国间相似的新冠疫情状况也有助于促成协议。然而,最近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疫情的暴发,又让谈判陷入僵局。
其他正在洽谈中的旅行泡泡则旨在实现跨境通勤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和游客(“Bula泡泡” 涉及澳大利亚、斐济和新西兰)的流动。
在研究中,我们模拟了可能的旅行泡泡。例如,绝大部分斐济游客来自于澳大利亚。如果斐济向澳大利亚开放,则国内游客无法填补的国际游客缺口将从84%降至44%,降幅显著。如果泰国向中国开放,其缺口则可从68%下降至46%。我们认为如果此法得以实施,旅游业可恢复至2018年危机前水平。
旅行泡泡洽谈所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大多数经济体尚未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游客对出境游需求的旺盛程度,同样取决于疫情大流行的态势。通常只有当某一经济体及其伙伴的疫情态势均远优于新发感染峰值时,才有可能开放双边旅游。除疫情本身之外,应对新冠的措施也是游客需要考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本地区似乎只有几个国家具备迅速有效应对疫情暴发的能力。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推动国内旅游业不失为可行的备选项,但对绝大部分国家而言,此举远远不够。而将建立旅行泡泡作为另一选项,同样也可能面临挑战。由于疫情的不可预测性,想要维持旅行泡泡也绝非易事。即便采用了上述两个策略,但在新冠疫苗广泛应用前,旅游业仍可能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新冠疫情暴发前,旅游业是本地区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旦疫情大流行结束,旅游业必将重拾往昔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