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亚洲的学生得不到所需的教育?

在亚洲的学生期盼老师和政府改善教育状况。图片:亚行
在亚洲的学生期盼老师和政府改善教育状况。图片:亚行

By Kirsty Newman, Elisabetta Gentile

要推动教学改革,解决学习危机,需要地方决策者、民间社会、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球就面临着学习危机,世界各地有大量儿童甚至未能学会读书识字,而疫情影响势必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虽然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入学率都有所提高,但仍有数以亿计的在校儿童连基本的学习成果都未能达成。

这些儿童为何得不到所需的教育?亚太国家和地区该如何改善这些儿童的前景?我们对教学实践研究的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揭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经验教训。

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亚太许多地区的教学质量低下。一些经济体的学生学习成果水平极低;至少在六个亚洲国家,超过一半的儿童在小学毕业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人们普遍认为,教学质量低下是导致学习成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在中低收入经济体,填鸭式或集体重复式的教学方法占主导,学生的学习状况得不到关注。在某些国家,由于教师的读写和/或数学水平极低,甚至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

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度斯里兰卡老挝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致力于改进教学实践。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以往的许多教学实践改革努力都徒劳无功。

我们最近发布的报告介绍了许多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教师接受了旨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训,并承诺将遵循其所学到的教学原则,但在实践中,这些教师并没有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开展互动教学。

这表明,一些干预措施更多是在传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却并没有成功扭转课堂实践。我们首先要承认目前许多方法是失败的,然后才能转向更好的方法。

令人振奋的是,一项案例研究比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已开始实施新课程和未推出新课程的地区的教学实践。先行改革地区的教师在构建高阶思维方面明显表现更优,更少依赖死记硬背。

虽然我们的报告强调,大量的教学实践的确质量低下,但究竟怎样才是高质量的教学,仍不甚明确。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好,以教师为中心不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在学生学习成果较高的经济体中,一些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另一些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同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有有效和无效之分。

要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恰当结合起来,取决于许多因素——有一般性因素,也有特定环境因素。以幼教为例,我们知道幼儿需要发展基本的社会情感技能(例如,让幼儿学会规范其在课堂上的行为),而“玩中学”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给发展合作伙伴的建议是,不要强行推行某种特定类型,而应探索有效、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

此外,基本读写和计算能力的发展需要重复和练习,所以,一些可能被视为更“以教师为中心”的(高质量)教学反而会更让学生受益。因此,最好的方法应当是两种方法兼而有之。

然而,这种两者结合的方式也会受到文化价值观和学习目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决策者可能会明确用教育来推动某种文化准则,以达到学习目的。一些亚洲经济体就尝试利用教育来增强“挫折承受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但在其他情况下,教育规划者希望保持的文化准则也会影响教学法。例如,在等级森严的决策体系下,让学生参与课程规划很难被广泛接受。

发展合作伙伴支持的往往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大的教学改革目标,但外部推动的教学改革往往会因为执行质量低下或在当地“水土不服”而功亏一篑,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我们建议,不要强推特定类型的教学方法,而要探索有效的、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外部经验,我们能了解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相结合才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归根结底,教育一个孩子要举全村之力;要推动教学改革,解决学习危机,需要地方决策者、民间社会、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作者:亚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高级教育专家柯丝蒂·纽曼亚行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经济学家伊丽莎白·金泰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