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走出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By Yueyu Zou, Tina Cuyugan 

将于2022年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有望通过一项新的全球自然框架。该公约应当统筹兼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需求,助力避免生态系统走向崩溃。

在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有17个位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本地区有亿万人口仍“靠天吃饭”。地区内发展中国家正在着手制定稳健有力、切实可行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更加坚决果断地遏制住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谈判“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过程中,许多雄心勃勃的目标被提出,旨在加大生态系统修复力度,降低物种灭绝风险,其中包括2030年前保护地球上30%的陆地、淡水和海洋。

恢复并负责任地管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仅可对自然提供支撑,而且在减缓气候变化和保障人类生存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系统可调节全球气候,是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缓冲器。生态系统还提供一系列关键服务,如固碳和储碳、调节气候和洪水等等。无论是食物还是生计和健康,人类都有赖于生物多样性。

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积极主动地走在前面,明确提出了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和资金、能力需求。显然,这需要一揽子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目标与实施该计划所涉及的出资、能力建设、科研合作和技术转让等手段融为一体。

究其目的,是要从利益共享走向责任共担。全球不仅要共享生物多样性的种种好处,发展中国家和富裕国家同时还要共担保护责任。

其中一项工作涉及数字序列信息,即从遗传数据中获得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此类信息对了解我们未来的生物多样性需求,对我们的粮食安全和健康都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数字序列信息还极具科学和商业用途,特别是在与之紧密相关的农业、制药和化妆品等数十亿美元量级的行业,未来的开发利用大有潜力。

以美国研制的新药为例,其中约有70%都是从自然中提取加工的合成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共享使用数字序列信息所带来的利益。这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资金来源,为其提高生物资源保护能力,改善当地民众的生计助一臂之力。

究其目的,是要从利益共享走向责任共担。全球不仅要共享生物多样性的种种好处,发展中国家和富裕国家同时还要共担保护责任。

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现有架构的全面改革也在酝酿之中。多边开发银行已经开始尝试以自然为中心的融资模式,以期将资金投向恢复及增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领域。这从经济角度有力地证明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意义。为更精准地评估自然资本价值和算好生态补偿这笔账,创新型核算工具也正在研发之中。

多国建议每年至少调动和提供1,000亿美元,从2030年起增至每年7,000亿美元,以显著提升全球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自然向好投资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催化产生出可衡量的积极影响。显然,加大自然向好投资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应更多地撬动私营部门投资。为此,须结合政府引导金融市场活动的政策,多管齐下。

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应当参与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工商界、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尤为关键的是原住民和地方社区不可或缺,因为在全球被划定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的陆地中,约有三分之一是他们经营的家园。

各国需要采取“政府统筹”的方法:环保部门和其他所有部门均应各司其职,推动自然问题主流化。这是因为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在于生态系统内部,更多源于城市和农业无序发展、污染以及覆盖开采、生产和消费等环节的整条人类供应链。

政策制定者可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家报告制度和财政制度,使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更加平衡,从而确保自然成为所有决策的核心要素。联合国于2021年通过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系统核算》方法,并在向该体系过渡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还有一项平衡化措施也同样重要,即改革国家激励机制,削减并转化农业、化石燃料和渔业等部门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补贴,将相关资金更多用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鼓励自然向好投资。

许多人期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成为自然问题的“巴黎时刻”,能像《巴黎协定》掀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浪潮一般唤起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随着“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进入尾声,来自196个国家的代表将不得不权衡上述行动,以确保这一新的自然公约得以通过,同时抓住这最后的机会,拯救地球的生态系统免于崩溃。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局环境专家邹玥屿;宣传顾问、作家蒂娜·库尤根(Tina Cuyu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