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答:如何走好脱碳之路?

快速公交系统为交通领域助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了很好的示范。图片来源:亚行
快速公交系统为交通领域助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了很好的示范。图片来源:亚行

By Jonathan Walters, Akiko Terada-Hagiwara

围绕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如何扫除脱碳转型路上的障碍,担任基础设施咨询公司Castalia高级顾问的经济学家乔纳森·沃尔特斯(Jonathan Walters)和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萩原景子(Akiko Terada-Hagiwara)回答了相关问题。

世界各国正力求实现低碳能源生产,但面临巨大障碍。

脱碳指经济体向温室气体排放量低、可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能源转型的过程。

脱碳之所以重要,除增进地球及地球万物的福祉外,还在于国家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一国向低碳技术应用转型的程度。究其原因,脱碳不仅仅出于环境关切,还越来越受到经济因素的驱动。总体而言,低碳技术(核聚变、波力发电和绿氢等技术不在此列)的成本较之其他技术正持续走低。

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战略和政策具有深远影响。哪个国家适应得最好,就有可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过去,经济竞争力和气候变化减缓往往站在对立面,各国经常不得不在这两个目标间权衡取舍。现如今,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竞争力通常齐头并进。

拖累脱碳转型进程的因素通常包括:制度惰性、监管不力、规划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厌恶、对不同技术经济意义的了解不够与时俱进、长期合同锁定碳密集型技术、垄断势力阻碍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力量进入。

脱碳战略需要考虑如何让各种技术协同发力。有些技术的成本低得惊人,有些则不然。例如,目前,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变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较低,而对能在无风吹、无日照时段全程“救场”的储能技术来说,其成本曲线仍有待下降。

如果只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储存几个小时的电能,成本已经够低了,但若覆盖可变可再生能源无法发电的整个时段,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为此,中长期储能技术,如绿氢、熔盐储热、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及其他重力储能技术,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

因此,投资规划决策必须权衡考虑现行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和成本。

要想加快脱碳进程,各国不妨:一是,加入国际气候协定,认可经济各部门在脱碳过程中的不同应对举措;二是,获取低成本融资。

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可大有作为,因为其要求各国作出脱碳承诺。在某些情况下,正是有了对国际共同利益的承诺,才推动着国家采取行动,解决原本是本国才有的障碍。

如何保持国家利益与国际共同利益的一致性?这个政治问题可能相当复杂,需要各国政府妥善处理。

各国的脱碳计划要体现出各经济部门间的巨大差异。正如在脱碳过程中不同技术的成本下降速度不一,不同行业的脱碳潜力也截然不同。比如说,能源行业的脱碳进程领先于交通运输行业,而交通运输行业又领先于农业。

若一个行业的脱碳进程取决于另一个行业的脱碳节奏,脱碳计划则还需反映日益普遍的“行业耦合”现象。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其脱碳程度越深,为其提供动力的发电行业也要随之深度脱碳。同理,电动汽车行业催生用电需求,有利于脱碳发电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加速扩大脱碳发电规模。显然,这两种趋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与之配套的适当政策会起到加快脱碳进程的作用。

各国既要有低成本气候融资渠道(如绿色气候基金和气候投资基金),又要有协调配合的战略,最大限度地将此类融资用在刀刃上。有些低碳技术尚不可行,原因不外乎其成本尚未降至最低点,或面临特定风险(如作为某国第一个应用该项技术的项目),抑或受制于某些制度障碍。在此情况下,低成本气候融资可相应解决技术可行性问题。

成本较低的“优惠”融资能够降低脱碳技术的成本。因此,当国家面临不同碳密集程度的技术抉择时,可施加一定影响,使其更倾向于选用脱碳技术。

所谓“颠覆性技术”,即改变其所在行业或部门格局的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技术成本降至某价格点(“临界点”)以下的时间相关。当低于此临界点后,技术的传播速度就会变得非常快。太阳能光伏和手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临界点是脱碳进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临界点在能源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中越来越普遍,而这两大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很高。关于何时到达临界点的预测,对于大多数基础设施工程所需的长期投资和规划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囿于预测的本质,难度不小。

因此,尽量了解和认识技术发展及日新月异的经济因素变得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拥有国际经验的私营部门在这方面要比公共部门更为擅长。原因很简单。某些国家更早兴起技术颠覆,而私营部门比公共部门更有可能进入一系列国家获得经验(国际经验丰富的公共部门属于例外。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总体而言,各国要制定多维脱碳战略,尤其要在降本的同时洞察到脱碳所蕴藏的经济机会。此外,各国还要认识到,制定脱碳战略的全球环境正日趋复杂。展望脱碳未来,各国前路茫茫。

本博文根据“2022年东亚论坛”上分享的资料写就。

作者:Castalia公司高级顾问沃尔特斯(Jonathan Walters);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驻中国代表处主任国别专家萩原景子(Akiko Terada-Hagiwara)。

Meet our experts